這是近期給學生做的一個presentation,因為想到一個idea,就是把artist talk的範圍擴大一些,讓他們不一定要找一個攝影師並且介紹其作品,也可以找一個和課程相關的題目。因此我以這個presentation作為範例例子,這是攝影器材與一類攝影題材的發展歷程。 這個題目不太容易選取,Leica這裡也不是單指徠卡,而是泛指各種旁軸相機相機。而徠卡所應用的攝影範圍,比較準確的說應該是快照(snapshot)。Snapshot一般來說認為是一種拍攝手法而不算是一種攝影分類。以現在的攝影器材性能,快照不算是什麼驚奇的事情,但是在攝影的早年,很多相機就是專門為快照而設計的,比如輕便的35mm相機,以及Speed Graphic這樣的4×5 field camera。應用快照的攝影類別常見有三個,一是紀念照,二是報道攝影(Photojournalism),第三個就是紀實攝影(Documentary Photography)。這裡主要是講后兩者,但它們比較難分開,常常是有重疊的,從中文來說,可以以紀實性攝影涵蓋之。 一開始介紹了Leica相機的歷史和特點,之後介紹了三位徠卡攝影師的作品。前兩位是Henry Cartier-Bresson和Robert Capa,這兩位也就不需敷述了。比較驚奇的是準備的過程中找到了很多Sebastião Salgado(薩爾加多)的片子。他是很典型的一位concerned photography,以深入的報道和衝擊力強的畫面著稱。Salgado現在大約已經不用Leica而用SLR,但是如今單反仍然是在踐行當初徠卡輕便快捷的快照風格。 順便談一下卡帕的相機。很多人誤解他為Leica攝影師,但是他是用Contax的。諾曼底登錄他應該只帶了Contax,而在二戰的其他戰場他也提到過帶着Rolleiflex。可能不少人一位他是徠卡攝影師是因為唐師曾的書。但是在印度支那戰爭中,他使用的是一台Contax IIa和一台Nikon S相機。在Contax IIa裡面裝的是黑白膠捲,Nikon S裡面是彩色膠捲,他交替得拍。這台Nikon S在2004年尼康歷史協會(Nikon […]

介紹中國攝影家的這個系列,進展比想象的緩慢。主要是選擇標準的困難。當然有很多著名中國攝影家,但是很多只是在中國攝影史上有重要地位。我並不是要給學生介紹中國攝影史,他們也不是來學這個的,而是希望能夠帶給他們一些文化上的認識,並且對他們的拍攝有所幫助。 兩周前做了馮建國的攝影作品介紹。他現在的名氣還不足以與之前介紹的兩位相比,但是他對攝影的追求以及創作的風格我還是很欣賞的。特別是學生正在拍攝風光,馮老師的風光作品可以給他們很多幫助。 因為王博的緣故,我和馮老師有過幾面之緣。他可以說是亞當斯攝影路線的忠實實踐者。所謂亞當斯路線,我覺得主要有兩點,一是攝影的觀察力。亞當斯的風光在於對自然本身的捕捉,這就要求其有獨到的眼光,在每日所見之中發掘出令人驚嘆的閃光角落。如果說布勒松更多的在等待時間,亞當斯則在空間上有更多的追尋。如今很多當代攝影藝術,攝影師常常是在構造的藝術效果,而不是去發現自然之美,這是很大的不同。第二是精準的實現力。有一些攝影作品只在乎內容,對於畫質本身要求不是很高。但是亞當斯是追求極致細節的,並以一整套科學手段來實現。所以亞當斯的攝影理論中,“想象(Visualization)”和“分區曝光法(區域系統,Zone System)”是兩大要點,“想象”把我們的觀察力和最終的作品聯繫起來,而“分區曝光法”建造了從想象到照片的橋樑。 馮老師大約是目前國內對亞當斯路線最忠實的追尋者。國內有兩本很好的亞當斯教材,一本是謝漢俊編譯的《A.亞當斯論攝影》,另一本是馮的《跟亞當斯學攝影》。前者是亞當斯三本書的很好節選翻譯,在技術上很全備,而後者是很好的入門教材,馮老師分享了很多個人的創作經歷,對於入門者是很有幫助的。 如今中國攝影界,主要有兩種風格,一種是現實主義路線,包括亞當斯風格的風光攝影、布勒松風格的紀實攝影,沙龍攝影,以及攝影愛好者喜好惡種種“糖水片”;另一種是當代攝影路線,包括觀念攝影等等。前者多是一些老一輩攝影家,後者以藝術院校畢業的攝影學生為多。其實攝影並不存在某種突變的,對中國攝影界的這種風格化區別,我想可能和特殊年代造成的文化斷層有關。 對於新舊風格,我認為不存在淘汰和替換的關係,而是共同的發展。(很多老的風格,老到極處了就變成當代藝術…)面對一窩蜂的“當代攝影”,馮老師能夠堅持自己的路線,用心創作出好作品,這是我十分佩服的。 隨筆扯了很多,下面是介紹馮老師作品的幻燈片,點擊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