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與音樂的交融——憶一門值得推薦的課程 這是一門值得推薦的課程,每一位大學生都能夠得到許多啟迪,每一位愛樂者都會從中獲得很多的收穫。 第一次聽到這門課程是從一位網友felix兄。他是北大的一位大牛,好像是學數學的。他對音樂和音響都有很獨到的見解,曾經在南風影音上面撰文分析了許多著名的錄音和演繹。當他談到他對音樂的見解的時候,他很自豪的說他的音樂欣賞知識很多是從這門課程中學到的。 這就是北大的嚴寶瑜老師的貝多芬專題課程,是北大最熱門的課程之一。不過如今,已經不能選到嚴老師的這門課程了。 嚴老師開設這門課程十多年了。去年我的朋友上這門課的時候,真是嚴老師的八十大壽。第二周的課程,大約是中秋的前兩天,嚴老師說他前一天剛剛過了八十歲的生日,他朗誦了自己翻譯的Samuel Erman的Youth,他說他一輩子都是為人民服務的。那一節課拖堂了好久好久。 後來朋友和我說了這堂很有特色的課,老人家講課特別特別的慢,但是卻吸引着每一位學生。他耐心的教學生們如何用標準的德語發音Beethoven,講述德語和英語發音的不同。我讓朋友去問Bach怎麼發音,悄悄地用mp3錄下來給我學習。當時嚴老師給大家講音樂欣賞基礎,給大家放Furtwangler、Toscanini和Karajan的貝五錄音,讓我們體會演繹中相同而又不同的內涵。 之後我就去旁聽了幾乎整個學期的課程,聽嚴老師娓娓道來貝多芬的一生。我聽了多年的古典音樂,各個時期各個體裁各種風格的作品都有涉及,但其實我並不怎麼喜歡貝多芬的,特別是不怎麼聽他的交響曲,我覺得貝多芬已經是一個被政治化和形象化的人物了,提到貝五必解為“命運的敲門聲”,貝三就是英雄主義,還要說他的歷史局限性,我覺得幾乎感受不到真實的貝多芬。但是嚴老師的講授完全改變了我的看法。從早期為編號的作品,以及Op.1的Piano Trio說起,彷彿一幅一幅畫卷展開了貝多芬跌宕的一生,讓我們看到他的性格和個性的形成,看到環境、友人和師長對他的影響。一段時間之中,我們聽得最多的就是貝多芬,真是只有貝多芬,去聽去體會歷史中偉人的心聲。 嚴老師的課程總是很細緻很周全。為了讓我們全面地了解貝多芬,他開了一個長長的單子,錄下來有十幾盒磁帶。於是我就在我的CD庫中尋找,幫朋友找全了大部分作品,但是還是有些無從尋覓。這一份單子真的是覆蓋了貝多芬成熟和不成熟時期的有代表性的作品,認真聽下來絕對比一遍一遍的聽他的交響曲強。嚴老師總是準備詳實的資料,除了上課的材料,還有名詞解釋,還有他參與翻譯的《貝多芬論》,收集了許多名家論述貝多芬的材料。嚴老師還很嚴格的要求我們記住貝多芬的朋友、資助人/保護人和情人的名字。這個東西實在是有些費解,記得去年12月9日晚上朋友在複習,就對保護貝多芬的三個王子/大公的名字頗費腦筋,後來我們就想些方法助記,比如“羅甫康維茨”(Lobkowitz),我們把他變成“蘿蔔可為切”,也就是說蘿蔔是可以切的。想起來真的很有意思。嚴老師還告訴我們Beethoven這個姓氏的來歷,大約是說詞根是和蘿蔔有關的吧,於是就推斷說貝多芬的祖先可能是農民。我們在想新東方的俞敏洪在北大的時候是不是也聽過嚴老師的課呢?於是受到這個啟發開始推廣起詞根記憶法了呢。 在講貝九的時候,嚴老師專門請了萊比錫大學的一位訪問學者來給我們講,他做同聲翻譯。不過他的翻譯似乎總是比原文多了一些,總是加入了一些他的見解。於是那位學者就很耐心地看着嚴老師激動而專註的神情。那一次課上還講了貝八,不過只有時間放片斷了。嚴老師就拿了一支筆打節拍,一個樂章放了一段時間后就給助教一個停止的手勢,頗有指揮的風範。特別是第二樂章模仿節拍器的聲音,嚴老師和助教,還有音樂的節奏完美無缺的配合讓大家都欣然一笑。 最後一節課大約是12月23日吧,他們考試,我就不能參加了。考試后我帶着2003年第11期《愛樂》去找嚴老師,因為上面登了一篇他回憶愛樂經歷和講授音樂課程的長文。他看到這篇文章,就翻出一幅圖來給我說,那時他第一次去貝多芬幕,當時窮,只買了一支玫瑰放在上面。他總是很珍視這一次在困難中拜訪貝多芬的經歷,課上課下都給我們說了幾次。嚴老師在上面留下了這些話:願你一生都聽貝多芬的音樂,它會給你的生活帶來力量。後來當我遇上了空前的困難,當我感到灰心失望的時候,當2004年4月29日,國交奏響貝多芬第二交響曲的時候,我真正從心底體會到了這樣的力量,體會到了這首與“海利根施塔特遺書”同時寫作的交響曲與心靈的共鳴。 春季學期嚴老師還開設了十九世紀歐洲浪漫主義音樂欣賞的課程,不過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就沒有聽太多。我覺得我對音樂的理解和領悟通過一個學期貝多芬課程的學習有了根本的長進,不僅是因為學到了知識,更是增加了心靈對音樂的感知,體會到音樂中超乎時空的亘古不變的感動。 現在才知道這個學期嚴老師不開這門課程了,真的感到很慶幸旁聽了一個學期,也許我算是嚴老師二十多年貝多芬課的一個非正式的關門弟子吧。如果還有這樣的機會,真的推薦每一位愛樂者都能都聽一聽這樣的課程,一定有所啟迪,受益匪淺! 附: 嚴老師的愛樂經歷簡述(憑藉記憶寫的,不盡然準確): 中學時代曾經就讀於一個音樂學院,當時就喜歡上了貝多芬。194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外語系,專業是英語,畢業后因為參加政府赴東德的一個代表團開始學習德語。曾經在萊比錫工作過,因此有機會聽許多萊比錫布商大廈的演出。文革期間下放勞動,因為插秧的時候哼着貝六的旋律受到批評。文革后開始在北大講授貝多芬課程,並任拜羅伊特大學教授。嚴老師講授的音樂和翻譯的作品(比如Wagner的名歌手等)影響了一大批愛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