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工藝(Albumen Process)是一種古老的攝影工藝,1850年由Louis Désiré Blanquart-Evrard發明,是第一種規模化生產的用於負片印相的相紙。這種工藝在1860-1890年達到高峰,20世紀以後逐漸被淘汰。德國是世界領先的蛋白相紙生產國。有數據表明,1866年,英國消耗了六百萬隻雞蛋用於製造相紙,可見其生產的規模。如今所能見到的19世紀照片,大多數都是蛋白相片。最近在seminar中有同學研究了這種alternative process,使得我們能夠重溫那段歷史。 在這種工藝中,蛋清中的蛋白(albumen)用來將成像所需的化合物固定在紙基上。所用的紙據稱越薄越好。製造這種相紙,需要有兩遍覆膜(coating)。第一次是製造蛋白塗層,其必要的成分是蛋白(egg white)、氯化銨(ammonium chloride)或食鹽、純凈水和28%醋酸(acetic acid)。化學品混合后在冰箱中靜置一周以上,據說時間越長效果越好。第二次覆膜是硝酸銀圖層,必要的成分是硝酸銀(silver nitrate)和純凈水,也可以加入重鉻酸鉀(potassium dichromate)用以控制反差。覆膜可以用畫筆塗抹,或者是用漂浮(floating)的方法,讓相紙漂浮在溶液上。我們這次用的是第二種方法,做兩次蛋白覆膜,一次硝酸銀覆膜。后測試發現銀粒分佈不均,最大密度很低,效果呈沙粒狀,后做第二次硝酸銀覆膜,效果較好。 硝酸銀覆膜之後,硝酸銀和蛋白塗層中的氯化銨或氯化鈉反應,就產生了氯化銀(silver chloride),在紫外線(Ultraviolet)的作用下,其分解出銀,從而在相紙上產生出影像。現在的相紙屬於顯相紙(developing-out paper, DOP),其中的氯化銀和溴化銀(silver bromide)在感光后並沒有完全分解為銀,而是變為激發的狀態,就是潛影(latent image),需要在顯影液的作用下才能還原為銀。而蛋白相紙屬於印相紙(printing-out pap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