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rtwängler這個系列,第零篇(編號從零開始,程序員的傳統哈)之後一直沒下筆,其實已經有一篇腹稿,可是搬家之後整個CD Tower打包放在倉庫里,有些資料就不容易取到。近日在本地圖書館看到“Furtwängler Recalled”一書(Indiana University音樂學院圖書館里也有此書。IU圖書館對於富氏圖書的收藏是很全的,學術研究、傳記、回憶和錄音方面的都有),裡面收錄了富氏去世之後一些朋友的回憶文章,有一些還挺有趣的(不過主要還是史料價值,如果不是對這方面特別感興趣,估計是索然無味的),於是決定翻譯一些。其實所謂收藏,不一定要是物質的東西,其實我們所最珍貴的,不都在我們心中么。所以這算是一點文章的收藏吧。 Furtwängler Recalled(Gillis, Daniel/Atlantis Verlag/Zurich/1965)一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份是富氏去世后友人給其夫人Elisabeth Furtwängler的信件,內容較少,第二部份是友人的回憶,例如在廣播中的講話等等。第三部份是錄音評論,這一部分就比較過時了,因為在這四十多年間對富氏錄音的發掘有很大的進展,有一些錄音過去不讓發行,現在也都流通了。 超級樸素的封面 第一部份很短,就抽一點時間翻了一下,其中我知道的人是Schweitzer和Fournier兩位。我不喜歡把人名音譯為中文,因為譯法的不統一,給檢索帶來很大的不變。比如說,Furtwängler在大陸比較普遍翻譯為富特文格勒,而台灣叫福特萬格勒。看來大陸人比較愛福,台灣人比較惜福吧。可是大陸原來也有譯作富爾特文格勒的,又有人打錯為富特文革勒,讓經歷了第三帝國的大師又來領教偉大領袖偉大導師一次。所以看來,還是原文最精準了。當然中文翻譯打起來順手的,也不是全然排斥。 書中收錄的第一篇是Albert Schweitzer。Albert Schweitzer(艾伯特·史懷哲,1875年1月14日-1965年9月4日),偉大的基督徒,1952年度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神學、音樂、哲學及醫學博士。1896年五旬節時他曾立志:“三十歲之前為研究科學和藝術而生活,三十歲以後獻身服務人群。”1904年他讀到一篇文章,決心赴非洲為當地人做醫療服務。1913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此年前往西非加蓬蘭巴雷內(Lambaréné)進行醫療服務,后創立蘭巴雷內醫院,終身服事當地人,被譽為“非洲聖人”。去世後於夫人葬於蘭巴雷內。史懷哲的事迹,參見《非洲聖人–史懷哲》一書,陳月文/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北京/2011。網上亦有電子版。 音樂方面,史懷哲是一位管風琴家,對後世管風琴家演繹巴哈有很大影響。作為音樂學者,他的著作《J.S.Bach》(電子版)是巴赫生平研究被引用次數最多的文獻之一。 最近收藏的一張黑膠,史懷哲在家鄉的教堂(Parish Church, Gunsbach, […]

音樂連接世界—2005 IFC 彌賽亞聽后 一年一度的ifc Messiah演出,可以說是我必聽的一場音樂會。聖誕月沒有Messiah,不知道將是如何的感受。因此非常感謝ifc每年給我們帶來這麼多的大型合唱音樂會,特別是演唱Messiah的傳統。 今年演出的陣容和去年大致相仿,主要區別是去年請了Norway(挪威)Opeara Bergen(卑爾根歌劇院)的Anner Randine Overby(安娜·奧維)女士來擔任指揮,而今年是IFC的常任指揮Nicholas Smith(尼克·史密斯)親自上陣了。男高音和男低音一如去年(Edward Hands和Julian Rippon),女高音換為美國人Tanya Deiter,女低音為出生於德國的Yulia Zhabchenko。此外請來了Allan Walker擔任管風琴。 今年演出的仍然不是全本Messiah,選取了33曲,比去年略多。上半場除了Hallelujah合唱之外,比去年少了一首Pifa(Pastoral Symphony,田園交響曲),多了第一部分的兩首曲子第18首Rejoice greatly和第19首They […]

這是一場期待了很久的演出。今年夏天ifc演出Bach的St Matthew Passion(聖馬太受難曲,SMP)以後我就一直在等待這場演出。演出前我花了一天的時間從各方面都作了準備。演出的時候,我帶了一份自己編排的King James Version(KJV,欽定本聖經)、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NIV)和和合本中文聖經對照的Messiah歌詞,以及一本Novello於1941年出版的Messiah總譜(Pocket Edition)。 這次演出的是ifc(國際節日合唱團)樂團和合唱團。這個組合這兩年來在國內普及合唱藝術方面可謂居功至偉,完成了Mession、SMP高難度宗教合唱極品的演出,還演奏了Britten、Stravinsky等作曲家的作品,這些作品在國內都是難得一見的,足足讓愛樂者們一飽耳福。今天請來的指揮是來自Norway(挪威)Opeara Bergen(卑爾根歌劇院)的Anner Randine Overby(安娜·奧維)女士,從資料上看,她應該有着豐富的宗教合唱指揮經驗,並且曾經在北京指揮過Brahms的A German Requiem(德語安魂曲)等。 演出樂隊的編製比較小,三十人左右,而且以弦樂為主。雖然說是小樂團,但是和現在流行的真本演奏還是有着較大的差別的:使用的樂器肯定都是現代樂器,而且編製完全和Handel當時的情況不同,最明顯的是沒有羽管鍵琴。其實如果要真本的演奏Messiah,羽管鍵琴的作用非常重要,絕對是不可少的。令人欣慰的是和以前演SMP一樣,有管風琴的演奏。(這裡順便說一下,Messiah的編製可以很靈活的,我手裡這個袖珍總譜就只有兩個器樂聲部,加上一個或者多個合唱聲部。而在國內教會演出Messiah選曲的時候往往使用一台鋼琴伴奏)合唱團大約50人,其中女聲佔了2/3,稱不上龐大,聽起來還是有足夠的氣勢的。 原來期望演出的版本能夠使全本,但是很遺憾的是演奏的是選本,只有原本的一半左右。具體的是1-17曲(從Overture到Glory to God,按照通常的劃分)完整保留了,然後從18到43都刪除了(第一部分的後半到第二部分倒數第二曲,Rejoice […]

Beethoven Symphony No.9 >Chorus< China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and Chorus 2004.09, Peking University 自從北大大講堂前面出現新生音樂會的介紹,我認識的北大的一些音樂愛好者便想盡辦法要弄到這場的票,因為曲目實在是太吸引人了。一位生科的學弟提供了兩張票,在樓上14排,幾乎是大講堂的最頂上了!從上面可以縱觀全局,倒是很好的視角。新生們對這場音樂會的熱情好象不是很高,上座率大約60%吧。還看到很多老生,包括清華的gg呢~ 言歸正傳。貝九大家都很熟悉了,也不多說了。指揮李心草先生前面用了二十分鐘講解,總體來說是廢話,不過他強調音樂欣賞在於心靈的感受而非尋找標準答案(大約這個意思,我用我的語言說的)很合我意。上次國交在北大演出Mozart第25交是我聽過最失望的演出之一了。而昨天中國交響樂團的表現很令我滿意,在音量上能夠滿足貝九需要的氣勢。樂隊在各處音樂細節上發揮也很好,除了銅管聲部偶爾冒尖,大部分時間還是很均衡的。技術之外,在音樂感情上,我覺得國交處理強奏都比較有力。我覺得不足的地方是前三個樂章沒有“沉”下去,第一樂章特別是第二樂章太有力了,節奏鮮明,第二樂章最後幾乎有點進行曲的樣子了,這個和我理解的貝九不太相符。第三樂章演奏得太優美了,和我心中那種黑暗的深淵的感受不盡相符。因為前三個樂章“沉”得不夠,第四樂章那種光芒乍現的對比就不夠強烈。不過這只是我對貝九的理解,每個人每個時候的理解都是不同的,一種感受,無謂對錯。 聲樂方面就比較抱歉了。國交合唱團昨天擺了八十人的陣容。但是這個團的演出水平實在不是很高,合唱有音量,但是沒有氣勢。其實我覺得這可能就是缺乏一種harmony的感覺吧。宗教合唱我聽過比較多,一些很有氣勢的作品是可以用很小的團來唱的。比如有16人唱的Handel的Messiah,照樣有震撼的效果,不是靠音量壓人,而是一種內在的感動。昨天的獨唱也都很一般,經常有冒尖的。我覺得國內在聲樂方面還是有很多要加強的地方,畢竟這個方面底子相對更薄。 不論如何,任何演出都可以挑得出骨頭,但是這確實是一場成功的演出。貝九現場的效果的震撼真的猶如一場宗教儀式,有一種宇宙星宿運轉的和諧。進入末樂章的coda,我的心跳就明天開始加快,真的是一種熾熱的感動。演出后我報以起立鼓掌,不僅為了演出,不僅為了國交,也是為了貝多芬這部不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