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華參加過幾個社會工作,其中主持清華大學攝影協會和學生藝術團攝影隊工作的一年算是比較賣力的,在當時比較空虛的環境下,協會的工作幾乎是一個寄託。這一年想起來還是做了不少事情的。之前協會曾經經歷低谷,但是經過努力,基本恢復了正常的秩序。 在協會講座、授課以及各種事務性的講演有數十個之多,這期間之作了很多PPT,故與此整理一下,也算是一個紀念。在協會最早的一個PPT應該是2006年春季學期攝影協會迎新觀片會上做得一個展示,如今原稿尚存,但是早期作品,現在看來水平很一般,就不拿出來丟丑了。其後是2006年5月在校團委基層宣傳幹部培訓上做的“宣傳攝影基礎講座”,這個講座我應校團委邀請做過4次,每次講稿、思路都不盡相同,以後我將做專門的整理。 2006年9月23日我主持攝影協會迎新觀片會,其上放映了4個幻燈片,包括攝影協會介紹、我的人像和舞台作品以及壩上外拍2005回顧,這次活動也是2006壩上外拍的動員會。協會介紹PPT是2004年春季學期cosmo任會長時參選十佳協會prefer為其做的展示,一直沿用了三年,直到2007年春季學期我們才將其替換。我的那個人像作品展示大家比較感興趣,但是是一個personal的東西,就不在網絡上共享了。早期舞台作品現在看起來水平有限,也不敢示人。所以這裡只共享一個壩上2005外拍回顧,雖然片子一般,但是也是一段珍貴的記憶。點此或下圖觀看。

前日和王博偶遇Corcoran Gallery of Art,看了個Ansel Adams的展覽。展品大部分是波士頓美術館(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的藏品,也有些私人收藏。本只是隨心一逛,進去才始知規模歎為觀止,基本是亞當斯一生名作的回顧。展品幾乎都是亞當斯自己印放的,大部分是原底印相,《半月山的容姿》、《月亮與半月山》、《優聖美地的風暴》、《月升》等名作都有早期印相和後期放大的對比,甚是觀感的享受。 展出的早年片子都用一種絨面紙印放,已經發黃反差下降,效果不過爾爾。和先前在馮老師處看過的片子不同,這次後期片子用光面紙印放,展出的都沒有調色,總體反差較高,特別是亮部相當白。早期亞當斯大約還不很用濾色鏡,影調和正常的黑白無異;但成名後的作品就是典型的亞當斯黑白影調,每一張都是精心選擇濾色鏡,和那些追尋Candid不使用濾鏡的紀實攝影大師的黑白名作截然不同。 無可否認的是,亞當斯的攝影作品,真是美術的創作。有一定拍攝經驗就很容易明白,即使某些片子看似無心,實則都包含了藝術家的許多心血。構圖上自不用說,亞當斯的用光是極具創意的,雖然其大部分風光靜物都是自然光攝影,但是濾色鏡、影調控制和後期暗房處理這一系列的結合,使得攝影家擁有的創作手段比畫家更加豐富。 在Corcoran正好還有一個展覽The European Landscape,展出17-19世紀歐洲多國繪畫大師的景物作品。在中國國內推崇繪畫貶低攝影的思想泛濫,攝影現實主義的一面被過分重視了,將攝影歸類於寫實,認為相比與畫家,攝影家更加受制於現實,創作空間更小。其實如果了解美術史就容易知道,雖然繪畫是畫筆在手上似乎安排一切隨心所欲,但是其實在歷史上各種創意已經被很多前輩先賢挖掘過了,真正能夠站得住的革新並不易尋。於是隨心所欲出來的往往也是“日光之下並無新事”,依然桎梏重重。這個畫展雖然並不全是超一流大師的作品,但也都算名家了,可惜的是很多畫面還是流於世俗了。 再回到Adams,比較之下,就不得不贊歎於其立意之高,手段之奇,全然不下繪畫之功。其實攝影無非被攝物不易擺布(卻非不能),創意之功仍比比皆是。亞當斯在拍攝和暗房這兩步中演繹著自己的旋律,桎梏而舞,猶怡然自得;如今數碼技藝,如同鋼琴裝上踏板,縱使手掌狹小猶然八度如飛。如此看來,藝術攝影的前途是無庸置疑的了,大可不必為此擔憂氣短,不如放手而搏去! 又及:Corcoran早先還有個Annie Leibovitz:A photographer’s […]

註:從2000年起,每年的第一天我都會寫一篇新年致辭。以往內容都比較私人或者是在觀點上不便於公開,今年我決定在這裡發布2008新年致辭。下面的圖片是2008年1月1日凌晨和老朋友們以及攝影隊的新小孩在北京掃街時所拍攝的,我們在煙袋斜街架起架子,用手電在牆上“塗鴉”。新年來了,這也是一個紀念吧。   靜靜走在衚衕,風吹過時間,黯淡點點光線,讓色彩消散在天際,一點手電,在牆上默默寫下了,“2008”。 來來往往,來去匆匆,但是這一刻到來了。 一年之前,望著廣場上擁抱的人群,望著舉杯的友人,一切在粉飾所謂幸福的莫名。 不曾回看一年之前寫過什麼,但是2007跌宕起伏,患難之中卻飽有恩典。 事務上,也許我所做的可能比往年都多;所犯的錯誤也比以往的都大。但是六年之後,真正有悔改,於是從心中領受,“你的日子如何,你的力量也如何”(申33:25)。 年中之時,曾經感受一種成長,彷彿自己變得剛強。但是如今我知道,這種不過是自欺的麻木,冷眼相望,彷彿淡了紅塵,殊不知卻在其中跌打最深。 如今心中真的平靜,不是無望的灰心,乃是盼望的火熱。心中永遠沒有死亡,因為帶着生命,走向歡呼的明天。 “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至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林后4:8-9) 於是前進吧,2008!曾經倒下,如今我們站立,背起那輕省的軛,打響那美好的仗,奔跑當跑的路,恪守當守的道,直到那一天,誓為禰作光作鹽。 附:詩歌《嚴冬里也有春天》 我的心沒有停歇/跟着你腳步向前/縱然心中有傷痛/仍挺起胸膛/舉手在你的面前 用剛強覆蓋軟弱/感謝你所賜恩典/我意念未曾改變/誓為你作光作鹽 因此我仍誠然相信/黑暗中仍有光明/公義日頭再出現/照耀我心田/嚴冬里也有春天 賜給我生命之冠冕/歡呼在你榮耀聖潔殿/使我力量再加添/得見你慈愛容顏

看罷《中國基督教基礎知識》,順便買了本《中國天主教基礎知識》翻看。基督教在中國指新教,所謂新者,即相對天主教“舊教”也。 正教(Orthodox)自詡承繼東方教會(相對西歐而言,指希臘、巴勒斯坦一代早期教會)正統,故稱“正教”,到中國加了個“東”字。在中國一直沒有怎麼傳播,白俄時期曾局部流行,“文化大革命”後僅在哈爾濱仍有聚會。 公教(Catholic)取“大公教會”之意,自詡為普世教會,因以羅馬為中心實行教階制服從羅馬主教(即“教宗”,乃父親之意,49年後中國翻譯作“教皇”,和本意相差萬裡去了),故官方名稱為羅馬公教。元代傳入中國,和聶斯托利派(基督教一異端,唐代傳入稱為“景教”,元代再度流行;另有新觀點認為其為波斯大公教會,並非聶派異端)統稱“也裡可溫教”,據陳垣先生考證為“傳言福音者”之意。明代始翻譯其經典事將God譯作“天主”以別於中國原有之神與上帝概念,故稱“天主教”。 新教(Protestantism)是宗教改革後從天主教分出的各教派統稱,從天主教的觀點來看正名應該叫“抗議宗”。中國譯作基督教或耶穌教。原本基督教(Christianity)應是三教派統稱,但中文譯名約定俗稱已無法更改,於是今年貫以“基督宗教”統稱之。 作為新教徒,如何看待天主教和東正教,曾經聽一位姊妹說,三派之別只是“大師兄”不同而以。這個說法很有意思,因為東正教會自稱是傳承東方教會的正統,因此就是從耶路撒冷主教“主的兄弟”雅各(即約瑟和馬利亞的兒子,相當於耶穌“同母異父”的弟弟,聖經《雅各書》的作者,主後62年殉道;注意不是十二使徒之一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其在主後44年殉道)傳承下來的。天主教會自稱是承繼了使徒彼得的傳統。彼得後期在羅馬傳教,天主教認為其為第一任羅馬主教,即第一任教宗,主後67年為主倒釘十字架殉道。217-222年任羅馬主教的加裡斯突斯認為羅馬教會是彼得的繼承人,主曾讓彼得牧養他的羊群,因此天主教認為羅馬主教有與眾不同之地位。新教宗教改革時馬丁路德強調保羅《羅馬書》中“因信稱義”說,因此可以說保羅是新教的大師兄。 當然此說只是一個比喻。聖經是神所默示的,聖經的各卷是統一沒有矛盾的。因此無論是保羅書信、彼得前後書和雅各書,都是神藉他們曉諭世人的,在內容上互為印證互為補充,因此他們三人本身在神學觀點上並沒有沖突,後人所謂繼承的不同只是後人在理解神的話語上的偏差。從他們的傳教經歷上看,他們也是彼此同心的,這在《使徒行傳》以及保羅、彼得的書信中都有提及。 關於如何看待天主教和東正教的信徒,我的領受是既然三派都接受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和尼西亞-君士坦丁信經, 那麼在信仰的核心要義上是有共通之處的,可以說都是基督耶穌的信徒。作為新教徒,我們不應當論斷人,而是要本著聖經, 指出天主教和東正教在對聖經理解上的偏差,在神學上堅守正統。 最後回到本書。以上內容不全是書裡的。我覺得從了解天主教的教義、禮儀以及中國天主教歷史方面,這本書還是一 個很好的基礎讀物。相比與那本《中國基督教基礎知識》,我覺得這本書更接近天主教會的觀點,而不是學者的觀點。當然這也可能是因為我對天主教了解並不夠。在1949年以後中國天主教問題上,這本書不可避免的從官方的觀點闡述,為自選自聖辯護;可以看為一種觀點,但不是全面的介紹了。

Scala 200x Professional是Agfa生產的一種專用黑白反轉片,原先在Agfa自己的Lab使用專用工藝沖洗,2005年Agfa膠片部門倒閉後停產,所有lab也都關閉,現在只有在Denver的一家使用dr5工藝的lab接受沖洗(www.dr5.com)。前一陣子弄了一些最後一批Scala,一般冰凍起來留作紀念,另一半來嘗嘗鮮。這麼“高貴”的膠片,一個人拍也束手束腳,就和朋友們合計了一個計劃: 1、幾個朋友,每個人領一卷,限一卷之內完成主題; 2、方便起見,定了一個特別簡單的主題:“我熟悉的人”; 3、拍攝6個人,每個人拍攝張數不限,單人或群體肖像不限;但每個拍攝對象最終需要出至少一張片子; 本來計劃讓大家在三周之內完成,然後我去收工的。無奈惰性還是難以戰勝的,估計大家都才剛剛動工吧。其實我自己的部分也沒有完成。希望多勉勵多工作,將來收齊了卷一起沖去,也做個小專題展示什麼的:P

在家中翻閱早先文檔,小時一些習作,如今看來仍有一定價值。翻出了三片早年寫的音樂相關文章。因為這裡的文章按照撰寫的時間編排,因此它們就在最後了,不易找到,在此做個鏈接。這些文章都有6年多的歷史了,幼稚偏頗在所難免;但是如今看當年的文筆,卻是犀利,看來大學幾年真是荒廢文章了。 音樂的境界(2001年4月13日) 略談聽的感受(2001年12月16日) 略談音樂和模糊之美 (2002年1月5日)

近日臥病翻書,看完了這本《中國基督教基礎知識》,由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卓新平編寫的,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在北京華清的福音書店看到很多相關書籍,因為都不是教會出版的,內容不易辨別,不敢輕易購買,於是買了一些相關的歷史書籍。購買此書也是這個目的。 對我而言,本書的價值再於其對來華傳教士以及部分中國基督徒生平的介紹,以及各個差會在華的活動,有一些 史料價值。另外對信仰基礎和各宗派的介紹也有參考意義。 然而作為非教會方面編寫的知識讀本,而且是在大陸出版的,也有許多欠缺之處。比如中國基督教人物中, 王明道、宋尚節、倪柝聲三位都沒有提到,想必是作者有意迴避,否則就稱不上研究中國基督宗教的學者了。在教義方面,書中記載了一些歷史上的不同觀點,也包括一些異端的看法,如果在信仰上沒有根基,也容易受了迷惑。 總體上說,靈修還是要讀《聖經》,這是無可替代的。正如保羅所說,“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林前 10:23)。從相關讀物中可以獲得收獲,也可能入了迷惑,與弟兄姊妹共勉!

今日小癢,無聊寫了一點回國的流水賬,這一趟有點波折,感謝教會的同工關懷,才得以平安。具體怎麼就不說了,看看下面的時間表就明白了。 美東時間2007年12月28日 00:00 開始整理行裝 04:30 小憩 09:10 朦朦 09:30 東強弟兄開車狂飆Newark 11:10 發現可以網絡check-in 11:15 在最後一步,過時了…… 11:30 抵達Newark 12:15 飛機起飛 […]

今天突然想寫點東西,就隨便敲了些,其實以下每段話各是一個意思,卻又有些聯系。 老人家想要一個MP3聽越劇,就到本地的數碼賣場去逛了一下。熙熙攘攘的人群,嘈雜的聲音中是冷漠的背影,看著形形色色的商品,心裡卻是很悲哀。現在電子產品真是琳琅滿目,可是大部分有個特點,仿照名牌產品的外觀,價格非常低,功能非常豐富,集成度很高;但是做工、質量上相當一般,其實應該說差勁,軟件上也是很明顯的粗製濫造,外觀界面更不要說了,華麗卻缺乏基本的美感。 前一陣子和朋友談到iPhone有什麼優點。其實從功能上來說,非破解的iPhone功能相當有限,沒什麼獨家的功能,系統封閉,也沒什麼擴展性。其實Apple的產品大都是這樣。但是我非常欣賞這個公司的風格,在細節上做到極致,同時在界面設計上非常有藝術感覺,決非Vista那樣讓人感到難受的一時驚艷。在開放性上Apple一直是很保守的,甚至曾因此吃了大虧;但這也有其好處,Apple畢竟是一個不大的公司,維護一個相對封閉的系統,在穩定性安全性上都更有保證。即便是Microsoft這樣的龐然大物一樣對付不了Windows層出不窮的問題不是?當然有人要搬出《大教堂和市集》來說,開源軟件的模式才是最好的。開源愛好者可不敢得罪,但是說實話開源軟件在細節處理上還是有所差距的,畢竟多數是非職業的開發。主流Linux發行版我基本都用過,在美術設計上差不多可以說都很業余。 回到高功能低價低質的國產電子產品上吧。其實這些東西的存在原先也有所耳聞,比如著名的山寨手機。也許這是一個過程,希望將來國產電子產品能夠進步到魅族的水平,那就很有競爭力了;有人說魅族很棒,我個人以為只是進入中高短市場的入門吧。 中國在崛起,這個感受在海外更加明顯。無論是文化、經濟、政治以及科技,中國的影響力都在加強。這點很強大,很自豪,但是這其中卻明顯有著文化的缺失。幅員廣闊人口眾多,這是對中國常用的描述;但是這眾多的人口都在為了金錢奔忙。如果崛起背後沒有信仰沒有思想的根基,那麼負面的後果也將同樣出現。但願神州能夠更蒙憐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