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本書里的一隻貓 A Cat in Two Books

有的時候,在不同的書中間發現相同的事情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有時能夠將各種情況聯合起來,了解到事情的全貌。近來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情,幾天之內在兩本書中間看到了同一隻貓,這比發現同一個人的幾率更小呢。

_mg_6441
傳道貓“白后”,領結上的福音單張寫着“求耶穌”,《暗室之後》第177頁

(田雅各牧師在中華神學院)我兼任男生管理,與學生們同住。家住市內黃家沙神學院的房子,二樓住有傳教士董小姊和兩位猶太婦女,三樓則住着李曼女士和蔡素娟小姊,即《暗室之後》的作者。這時她已經得病,居於暗室,隱藏安靜地事奉主。我有時去看望她,不像是去見一位久病、衰弱、毫無活潑朝氣的病人,而是那樣雅靜、熱情、敬虔、屬靈,滿有智慧、喜樂,像天使一樣的人。李曼女士有許多動人的故事,雖然身體軟弱,卻作常人兩倍的工作。這時她正進行出版注音聖經事宜,隨時不忘傳福音,引人歸主。她常用貓傳送福音單張,並藉電話向人傳道。有一位中學教員就因此信主,而後幫主不少事工。
(田雅各,《在神手中》第43頁)
自從我的房裡保持安靜和黑暗,老鼠開始有了機會,它們在我四圍遊戲和跳舞,它們喜歡爬上簾於,又跳到我的床頭,從我的肩膀走到我的手。有幾個早晨,天還沒有亮之前,我聽到窗外一個小鈴釘釘鐺鐺的聲音,這個小的鈴聲攪擾了我,女僕走去看看究竟是什麼,她們發現一隻很美麗的全白波斯貓,有個大得像刷子的尾巴,有一對可愛的眼睛,頸上有個小鈴系著,自然我們不要留住別人的愛物,李曼女士將一張淡紅色的福音單張系在貓頸上,再打發它走,過一會它回來,只是單張已經沒有了。李曼女士另外再繫上一張單張在頸上,又把它打發走了,因此它成了我們的傳道貓,它送了許多的福音單張給許多人家。不久就留在我們的家,不肯再走,你可以想像當“白后”在這幢屋子四周來往,這些老鼠很快的都逃走了。
(蔡素娟,《暗室之後》第176-177頁)
田雅各牧師是被神重用的一位神學教師,他在聖經上下得功夫令人欽嘆。更可貴的是,他從來不以知識為驕傲,不依賴恩賜,乃是完全倚靠神,走十字架的生命道路。從田牧師的自傳《在神手中》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樣在神手中靠着主做工的。
蔡素娟姊妹出生於前清貴族家庭,曾信主的緣故為家庭逼迫,后因社會變遷家境敗落,但是無論富足和貧窮,她都靠這神安然度過。後來她得怪病不能見光,只能在暗室中事奉主。然而來看望她的人絡繹不絕,都從她那裡得到了很多屬靈的益處。她雖然被困暗室,卻成為神特別的見證,成為供應信徒的管道。如今她的見證藉着《暗室之後》一書仍然造就着一代代信徒。
其實兩人在生命中的交集不多,巧的是先是王西門牧師送給我一本田雅各的傳記(他是田老牧師的學生)。春假的時候途經賓州的Lancaster,在使者協會得到了《暗室之後》。那裡是蔡素娟的誼母李曼姊妹祖上的財產,很大的一塊土地,后捐贈給使者協會(AFC)為中國聖工使用。沿着US 30開近Lancaster,遠離Interstate的喧囂,田園的氣息漸濃。如今看到這一隻可愛的傳道貓,想到那片蔡素娟姊妹度過其最後時光的安靜的土地,想到兩位老人如今都已在主那裡,他們做工的果效仍然隨着他們(參啟14:13)。微風吹來,帶着一些早春的氣息。
附:《暗室之後》電子版,點擊觀看

這是耶和華所定的日子 This is the day which the LORD hath made

經文:詩篇118:21-29
(2009年04月05日在BCCC講道)
我曾經看到這樣一副畫,把聖經從中間打開,將兩頁往裡翻,我們就看到了一個心型。也許你要說,隨便找一本厚點的書,這樣打開都能拼成一個心型,難道唯獨聖經這樣嗎?
是的,唯獨聖經。因為我們隨便打開一本書,只能從形態上組成這個樣子,但是那本書的內容的中心卻不是真正的愛。唯獨聖經,真正告訴了我們愛的來源、愛的真諦,因此也只有聖經的中心才真正是愛。
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一點。當我們從正中間打開一本聖經的時候,我們翻到的應該是詩篇。聖經有多少章呢?主后1236年,有一位主教將聖經劃分為章,一共有1189章。在這1189章中最短的一章,是詩篇117篇,只有兩節:“萬國阿,你們都當讚美耶和華。萬民哪,你們都當頌讚他。因為他向我們大施慈愛。耶和華的誠實存到永遠。你們要讚美耶和華。
有讀經計劃的弟兄姊妹,讀到這一篇,一定覺得十分輕鬆,因為似乎一天的計劃很快就完成了。但是神是很公平的,兩篇之後,就是聖經中最長的一章,詩篇119篇,一共176節。在這最長的一篇中,卻只講到一個主題:神的話,除了4節以外,每一節都提到神的話。例如,第11節說,“我將你的話藏在心裡,免得我得罪你”,第16節說,“我不忘記你的話”,43節,“因我倚靠你的話。求你叫真理的話,總不離開我口。因我仰望你的典章”,89節,“耶和華阿,你的話安定在天,直到永遠”,105節,“你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由此可見神的話是多麼的重要,聖經告訴我們,“信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羅10:17)”。只有神的話語能夠造就信徒能夠建立教會。我們教會正在進行一個讀經運動。但願我們都能夠更加的紮根於神的話語,在祂的真道上長進。
在聖經中最短的和最長的中間,就是我們今天要分享的詩篇第118篇,這一篇恰巧是聖經全本1189章的正中間,也就是有594章在這一篇之前,594章在這一篇之後。如果我們把聖經翻成這樣的心型,這個心就指向詩篇118篇。那麼,在聖經文本的中心位置,詩篇118篇中,是否也正好表達了聖經的中心信息呢?我們今天就來看詩篇118篇所傳達的信息。我們剛才唱了一首歌,《這是耶和華所定的日子》。這首歌很有意思,只有一句歌詞,“這是耶和華所定的日子,我們在其中要高興歡喜(詩118:24)”。如果118篇所傳講的信息真的是聖經的核心信息,那麼我們首先來了解這個日子是歷史上的哪一個日子,這個日子真的是基督信仰最核心的日子嗎?

bible-heart1
Bible and Heart(圖片來源

我們知道下一個主日(4月12日)是復活節,在教會裡復活節的前一周稱為“受難周(Holy Week)”,而今天(4月5日),復活節前一個主日,在教會的日曆上稱為“棕樹節(Palm Sunday)”。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呢?我們來看馬太福音第21章第7-9節,“(門徒)牽了驢和驢駒來,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耶穌就騎上。眾人多半把衣服鋪在路上。還有人砍下樹枝來鋪在路上。前行后隨的眾人,喊着說,和散那歸於大衛的子孫,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高高在上和散那”,約翰福音第12章12-13節,“第二天,有許多上來過節的人,聽見耶穌將到耶路撒冷,就拿着棕樹枝,出去迎接他,喊着說,和散那,奉主名來的以色列王,是應當稱頌的”。
根據聖經的記載,耶穌常常到耶路撒冷守節,但是這一次進耶路撒冷有着不一樣的意義,因為祂明白這是自己在受難以前最後一次來到耶路撒冷。當耶穌出生不久,約瑟和馬利亞就帶祂第一次來到聖殿,將祂奉獻與神,他們碰到了一個叫“西面”的人。西面看到嬰孩耶穌,就對神說,“我的眼睛已經看見袮的救恩,就是你在萬民面前所預備的(路2:30-31)”。在棕樹節,他末一次來耶路撒冷,祂明白自己要被逮捕被釘在十字架上,成全神在“萬民面前所預備”的救恩,就是第一次來耶路撒冷時聖靈感動西面說的。耶穌進耶路撒冷的這一天是滿有榮耀的,眾人都把衣服鋪在路上,拿着棕樹枝,並且喊着說“和散那,奉主名來的以色列王,是應當稱頌的”。因此這一天也叫“榮耀日”。
我們注意眾人所喊的話,“和散那歸於大衛的子孫,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高高在上和散那”。聖經中有一個括號,“和散那原有求救的意思,在此乃稱頌的話”。這個“和散”,在希臘文中是“Hosanna”,源自希伯來文“hoshiana”,而這一個字正是在詩篇118篇第25節所出現的“求你拯救”中的“拯救”!此處群眾所喊的話,竟是從118篇25-26節而來,這兩節經文說,“耶和華啊,求你拯救…奉耶和華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這一節就跟在第24節之後,24節說,“這是耶和華所定的日子,我們在其中要高興歡喜”。我們看到,拯救是在這個耶和華所定的日子之後才有的,由此可見這個日子是關乎救恩的大日子!
受難周的禮拜一稱為“權柄日”。在這一日,耶穌咒詛不結果的無花果樹,樹就枯乾了;祂再次潔凈聖殿,在殿中醫病,彰顯了祂的權柄。禮拜二稱為“辯論日”,在這一天耶穌和宗教領袖辯論,責備法利賽人,對門徒有最後的講論,談及末世和天國,並且末次預言將被定十字架。禮拜三耶穌在伯大尼的馬大、馬利亞、拉撒路姐弟的家中休息,這天晚上,,耶穌和門徒在耶路撒冷的馬可樓提前吃逾越節的晚餐,在晚餐上祂為門徒洗腳、勸勉門徒彼此相愛,祂預言將被出賣、彼得將三次不認主,並且設立新約和聖餐,就是我們剛剛行過的聖餐禮,這個餅是耶穌為我們舍的身體,杯是用主的血所立的新約,保羅告訴我們聖餐的意義,“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來。(林前11:26)”
馬太福音26章27-29節講聖餐,我們特別注意到第30節,“他們唱了詩,就出來往橄欖山去”。這是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上的最後一件事情,就是他們唱了詩。他們唱的是什麼詩歌呢?根據傳統,猶太人在過逾越節、住棚節和五旬節這三大節期的時候,一定要唱詩篇113首到118這六首詩歌。吃逾越節筵席的時候,猶太人要喝四杯酒,並誦讀《出埃及記》第六章的六至七節,在喝每一杯酒之前,他們都要唱詩,從113篇開始唱。這樣,主耶穌和門徒們所唱的最後一首詩是什麼呢?正是我們今天讀的詩篇第118篇!他們要唱到這一節,“這是耶和華所定的日子,我們在其中要高興歡喜”。門徒也許仍然不明白,因為世世代代的以色列人在逾越節的時候常這個歌,盼望這這個日子的來臨,但是唯有這一次,當主耶穌和祂的門徒那一次唱起的時候,這個日子就真的要來臨了!
主耶穌和門徒唱完詩篇第118篇,他們就離開馬可樓,來到橄欖山下的客西馬尼園。按照猶太人的日曆,一天從日落開始,到第二個日落結束,因此此時已經進入猶太人的禮拜四,就是逾越節(Passover)。耶穌先是在客西馬尼園獨自禱告,門徒卻睏倦睡著了。耶穌“極其傷痛,禱告更加懇切。汗珠如大血點,滴在地上(路22:44)”。這一夜稱為“受難夜”,是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夜。耶穌三次的禱告都是同樣的意思,“我父阿,這杯若不能離開我,必要我喝,就願你的意旨成全(太26:42)”。隨後,賣主的猶大帶着兵丁來捉拿耶穌,彼得砍掉了大祭司僕人的耳朵,耶穌卻幫他醫治了。耶穌在猶太人處受了三次審判,其間彼得曾三次不認主,天亮后又在羅馬人那裡受了三次審判,受到羅馬兵丁的戲虐。早上九時(猶太歷的“午正”),耶穌被釘十字架。在十字架上,耶穌求父赦免定祂十字架的人,“因為他們所作的, 他們不曉得(路23:34)”。同釘十字架的臨死一賊,悔改歸主得到救贖(路23:43)。祂將自己的母親託付使徒約翰照看(約19:26-27)。在十架上六個小時后,耶穌宣告說“成了!”(約19:30),隨後祂就將自己的靈魂交在父手裡。正如聖經所說,“因我們還軟弱的時候,基督就按所定的日期為罪人死。為義人死,是少有的,為仁人死,或者有敢作的。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5:6-8)”。當年在受難日門徒四散,唯有使徒約翰站在十字架下。幾十年後,老年約翰寫下了這一句話:“不是我們愛神,乃是神愛我們,差他的兒子,為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這就是愛了。(約一4:10)”
這就是愛的故事,這就是十字架的故事,這就是耶穌受難的故事,故事到此結束了,但是聖經並沒有在此終結。受難日之後是逾越節的安息日,再次日是猶太人的安息日。安息日之後,在七日的頭一日,就是禮拜天的清晨,幾位婦女來到墳墓,“忽然地大震動。因為有主的使者,從天上下來,把石頭滾開,坐在上面(太28:2)”,“天使對婦女說,不要害怕,我知道你們是尋找那釘十字架的耶穌。他不在這裡,照他所說的,已經復活了(太28:5-6)”。
是的,主復活了!這一天就是我們所紀念的復活節,這一天就是我們每個星期做禮拜的禮拜天,又叫做主日,這一天就是“耶和華所定的日子,我們在其中要高興歡喜”!因為主已經復活了,在受難日,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他身上(賽53:6)”。但是主耶穌更是得勝戰勝了死亡,正如祂自己的宣告,“我曾死過,現在又活了,直活到永永遠遠。並且拿着死亡和陰間的鑰匙(啟1:18)”。靠着這一位戰勝死亡的主,“我們的舊人和他同釘十字架,使罪身滅絕,叫我們不再作罪的奴僕(羅6:6)”,乃是“藉著神兒子的死,得與神和好,既已和好,就更要因他的生得救了(羅5:10)”。保羅告訴我們,“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便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林前15:14)”。我們今天在這裡聚會,我們在教會裡彼此相愛,我們活在世上有盼望,這一切不是枉然,因為在那個耶和華所定的日子,基督耶穌確確實實是復活了。基督復活是宇宙間最大的事實,是基督信仰的基石,是我們得救與盼望的確據。這個日子,原文中是單數,我們每年一次,我們每周一次在今年這個日子,但是這個日子本身只有一次,就是在歷史上的那一個日子,在近兩千年前的那一天,在耶和華所定的那一天,已經成全了,正如經上所記:“祂(耶穌)只一次將自己獻上,就把這事成全了(希7:27)”,“祂既得以完全,就為凡順從他的人,成了永遠得救的根源(希5:9)”。這一個日子,是整個人類歷史的轉折點,也是整個人類歷史的中心點。這就無怪乎這個日子卸載聖經的中間位置,因為這就是聖經的中心!

The Resurrection
The Resurrection, Rembrandt van Rijn(倫勃朗), 1635

當我們明白這一點,我們就明白這個日子對於我們個人的得救有何等的意義。讓我們再進深一步,看看這個日子對於教會有什麼意義,對人類歷史有什麼意義。我們知道今天我們要為聘牧投票,今天是我們教會的大日子。但是在那個耶和華所定的日子,對我們的教會、對普世的教會,有着更為重大的意義!我們看22節,因為在那一個日子,“匠人所棄的石頭,已經成了房角的頭塊石頭(第22節)”。這是什麼意思呢?這一句話在新約里被引用6次,在使徒行傳第4章8-12節說,“那時,彼得被聖靈充滿,對他們說,治民的官府,和長老阿,…你們眾人,和以色列百姓,都當知道,站在你們面前的這人得痊癒,是因你們所釘十字架,神叫他從死里復活的,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他是你們匠人所棄的石頭,已成了房角的頭塊石頭。除他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着得救。”原來這一塊石頭就是耶穌,祂被匠人所棄,就是那些盼望彌賽亞卻不認識祂的以色列人,但是這一塊石頭卻要成為“房角”的頭塊石頭。這是什麼房子呢?我們來看以弗所書第2章,“因為我們兩下藉著祂被一個聖靈所感得以進到父面前。這樣,你們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與聖徒同國,是神家裡的人了。並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各房靠他聯絡得合式,漸漸成為主的聖殿。你們也靠他同被建造成為神藉著聖靈居住的所在。(弗2:18-22)”
噢,在這裡我們看到多麼的奇妙!在這個“耶和華所定的日子”,不僅耶穌復活了,祂還成為“房角的頭塊石頭”,這個房子不是我們看到的房子,乃是“主的聖殿”,乃是“神藉著聖靈居住的所在”,噢,我們知道,這就是永生神的教會,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
今天,我們在教會裡面聚會,一會兒還有開會友大會決定教會的事情。當我們在這個教會中的時候,我們要明白神對教會的心意。以弗所書第4章11-15節提到,神在教會中賜下不同的恩賜,為要“建立基督的身體”,這是也執事會昨天討論通過的新一年教會的主題。那麼如何建立呢,乃是“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使我們不再做小孩子…唯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神讓我們在教會裡面長進,當我們在真道上同歸於一,“長大成人”,神就要差派我們在祂的永遠的旨意中有份。這旨意是什麼呢?在教會中,我們常常會問到什麼是神的旨意。其實神的旨意不僅是個人的引導,更是神對世界從永遠到永遠的安排,就是以弗所書中所說的“歷代以來隱藏在創造萬物之神里的奧秘”,乃是“為要藉著教會使天上執政的,掌權的,現在得知神百般的智慧(弗3:10)”。因此,教會不僅僅是我們的教會,不僅僅是我們在這裡高興歡喜的地方,更是要為主爭戰的地方,這個爭戰,“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乃是與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弗6:12)”
弟兄姊妹們,當我們看到教會在神永遠的旨意中竟是這樣的重要,當我們看到教會是神旨意中的旨意、心意中的心意、計劃中的計劃、工作中的工作,我們就要讓我們在教會中的事奉進入到一個更深的地步,我們要成為有使命感的信徒,因為我們都是基督的精兵,我們有着基督的生命,要與這個幽暗的世界爭戰。
當我們明白神對教會的心意,我們就可以進一步看到這個耶和華所定的日子,這個在聖經的中心所出現的日子,在永恆中的位置。神所創造的世界本不是幽暗的世界,造物之工完成的時候,“神看着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創1:31)”。然而由於人的犯罪遠離神,這個世界漸漸被“空中掌權者的首領(弗2:2)”所控制,成為一個墮落的走向滅亡的世界。但是神並沒有任憑這個世界敗壞下去,乃是在祂永遠的旨意之中,隱藏着這個奧秘,“為要藉著教會使天上執政的,掌權的,現在得知神百般的智慧(弗3:10)”,這是現在的爭戰,而在將來,“要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滿足的時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裡面同歸於一(弗1:10)”。我們看到過去,從創造的開始,這個世界與神本為一;我們看到將來,在被造界的終了,我們也看到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裡面同歸與一。在這個起初的一和末后的一中間,有着整個人類的歷史,從始祖的犯罪,到罪惡滿盈,然而,神沒有任憑世界走向滅亡,乃是要這個世界將來仍然與祂合一,因此祂在創造萬物以前神已經有祂“預定的美意(弗1:9)”,就是在整個歷史中定下這麼一個日子,這個“耶和華所定的日子”,這個我們要高興歡喜的日子,就在這個日子,從死里復活的耶穌基督成為了教會的房角石。這就如一個工程,在創世以前就已經畫好了藍圖,在“耶和華所定的日子”立下根基,在五旬節那一天聖靈降下,教會在這個世界上正式成立,神的工作就在教會中,從五旬節從使徒時代流傳下來,如今流傳在我們教會中,也流傳在普世堅持聖經真道的教會中,並且一直要傳承下去,直到主再來的日子,教會被提到空中與主相遇,直到那一天,“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裡面同歸與一”。
親愛的弟兄姊妹,讓我們記住這一個日子,也讓我們紀念這一個日子。復活節就要到了,在節期中,我們要什麼?商店裡有琳琅滿目的商品,有兔子、有糖果也有彩蛋,但是那裡卻沒有耶穌。讓我們回到教會中,回到聖經裡面,這裡沒有繽紛的商品,但是這裡有信、有望、有愛,有為我們死了、埋葬了、復活了的耶穌。
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在教會裡面,也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們到底要什麼?主耶穌曾經問門徒,”你們從前出到曠野,是要看什麼呢?要看風吹動的蘆葦嗎?你們出去,到底是要看什麼,要看穿細軟衣服的人嗎?(太11:7-8)”不是的,當時以色列人涌到曠野,乃是要看先知,那一位施洗約翰,宣講“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太3:2)”。如今,我們來到這個教會中,我們要看什麼要聽什麼?是的,我們也要聽那個聲音,“天國近了,我們要悔改”。我們也要紀念這個耶和華所定的日子,因為這個主復活的日子,我們不僅悔改,我們更因着信靠這位從死里復活的主得生命。是的,我要耶穌,我們要耶穌讓主的生命充滿我們的生命,讓我們也如保羅一樣宣告,“如今活着不再是我,乃是基督耶穌在我裡面活(腓1:21)”;也願主的靈充滿我們的教會,基督耶穌,匠人所棄的石頭,是教會的房角石,基督也是教會唯一的元首。在教會中我們要尊主為大、高舉耶穌,我們也要看到,主的靈是教會的創立者,也是教會的組織者,是教會一切工作的引導者,讓我們將一切不清楚的事情都交託在主的手中,順服聖靈今天在我們心中的感動,不憑着血氣,不憑着人意,不是討人的喜悅,乃是“靠着聖靈行事(太5:25)”,一切單單討主的喜悅。願我們的教會在主的手中,成為“聖潔沒有瑕疵”的“榮耀的教會”(弗5:27),在祂永遠的旨意中有份!

作為視覺藝術的漢字 Chinese Characters as a Visual Art

(本學期在進行一項攝影師和creative writer合作的項目,因此要做一個介紹藝術家怎樣將其作品和文字相結合presentation。在中國的藝術品中,漢字常常不僅是說明性的,而其本身構成一種視覺藝術的元素。因此在準備的過程中撰寫此文,講述漢字的書法與篆刻藝術,並提及漢字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也介紹徐冰先生是如何使用漢字的元素進行當代藝術創作的。)
在中國藝術中,有些西方所沒有的元素,就是以文字本身作為視覺藝術。在中國,從建一座大樓到印一本小書,請名人題字常常是必不可少的環節。當然有借名聲以貼金的,但是也說明了中國文字本身有其獨特的藝術性。
長城常常稱為中國的代表,中國人也似乎熱衷於修築長城,從春秋戰國時的零星修築,到秦代全國性的貫通,以及後來歷代的修繕,再有戚繼光極具創意的“海岸長城”。抵禦外敵的目的到底起到多少,比起修築時的勞民傷財,或許是微不足道;但是長城帶來的封閉地域里的安逸,似乎總是讓人得到了一種自給自足的安全感。
秦長城早已淹沒在黃土之中,殘磚斷瓦留待後人憑弔。然而始皇帝連接了另一段長城,如今依然守衛着中國的文化,那就是統一了的漢字。甲骨文,金文、籀文(石鼓文),統一后的小篆,以及後來的隸書並種種字體,漢字罕見的傳承性就如同在歷史中修築了堅固的長城,讓中國文化可以在一個封閉中悠然自得的靜靜發展。
(當然如今又在建立一座新的長城,為裡面的一些人提供了點提心弔膽的安慰。磚土的長城在抵禦外地上從未真正起過作用,漢字的文化長城也隨着近六十年來的革新以及外語教育的普及開始變得千瘡百孔。這一座隱形的長城是否真的能夠抵禦糟粕,或是反而讓低俗在封閉中成長呢?)
幾千年來,漢字從結構上和字義上都沒有被人為刻意的改變,只是隨着時間的流逝緩慢的創造出新字和字體。以漢字本身的結構為素材的藝術就迅速的發展,其中主要的包括書法和篆刻。
在西方世界中,飽學之士未必和視覺藝術家有必然的聯繫;而在中國,大知識分子往往在書法上也有一定的造詣。或許因為字母文字多是對讀音的描述,不需要很多的訓練就可以開始閱讀和書寫,而漢字卻和語音沒有直接的聯繫,必須在明白和習練了上千個單字之後才能流利的閱讀與書寫。中國讀書人都經歷過從小描紅習字的漫長里程,於是在書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根基。

Square Calligraphy Classroom
徐冰:英文方塊字書法入門(仿拓片及描紅本),裝置藝術,哥本哈根,1994

當然這種臨摹複製的學習方式是否為藝術創作,可能有爭議。能寫一手漂亮蠅頭小楷的人或許並不足以稱為書法家,但是其在書法美學上受到的訓練卻是不容否定的。漢字書法成為讀書人通行的藝術,這樣也就無怪乎留名題字的盛行了。

另一方面,書法的全民性也帶來了和權力的緊密結合。一個時代中,真正的書法家或許鳳毛麟角,然而即是人人都懂些書法,那麼權貴們的筆墨也自然就被重重貼金。豈不見現今重點大學大學、各地黨報以致許多協會組織都使用整齊劃一的字體,就彷彿其作者的年代中的中國人穿的制服一般。

篆刻是另一種以文字為基礎的視覺藝術。中國篆刻之源頭和西方的封印(英文均可作seal)是類似的,都是功能性的需求,用以表明身份。早期的篆刻因為工藝的複雜是由專人完成的,在明朝之後發現花乳石可以刻印,於是文人自製印章成為篆刻藝術的主流。之後許多的書畫家都根據自己的需求和審美製作印章,這些印章成為中國藝術品獨特的風景。
漢字書法大多數使用隸書及以後的字體,書法大師也不斷創造出新的字體。而篆刻更加註重於溯源,通常追溯到小篆或更早期的文字。

除了單獨的書法和篆刻作品,中國的繪畫等許多藝術形式都和書法篆刻相結合。大多數中國繪畫作品上都會有文字的成分,這和西方繪畫是非常不同的。這些文字的內容包括作者的名字、創作時間和地點,也有許多作品用文字描述創作者的靈感,比如書寫詩歌短文等。在內容以外,文字本身的形態成為構圖的一部分,以書法本身的視覺美感加入作品的整體之中。作者即使不留字,往往也要欽印。更奇的是,不僅作者,收藏者也要欽印一枚,於是轉手多次的藝術品上常常有許多的收藏者印。這就對收藏者的美學素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若是使用了不佳的印章,或是在不恰當的位置,都可能要破壞掉一部傳世名作。

繪畫、書法、篆刻,就在漢字的長城之內舒適的流傳,直至近世。中國的繪畫稱作國畫,似乎是在喻示這就是正統的藝術形態,從唐宋至今就沒有很大的改變;就如中國在許多西方人心中的印象,永遠是在遠方城牆後面羞澀若隱古裝相扮。

Book from the Sky
徐冰:天書,裝置藝術,The National Gallery of Canada, Ottawa,1987

始皇帝之後,漢字第二次被大規模刻意的調整,發生在自詡為“馬克思加秦始皇”的毛澤東的時代。毛被稱為書法家和詩人,這或許出於攀附權貴,承受了多過的虛名,但是他卻實在可以稱為一位真正的藝術家,不是在於幾張字或是幾首詩,乃是在於他以一個講話圈定了幾十年中國藝術發展的界限,以及他在整個中華文化之中強行留下自己的墨跡。

漢字的這次變更被稱為簡化字運動。在漢語文化圈中,日本和韓國都對使用的漢字進行了一些改動,但是他們已在中華文化之外。而在中國之內,簡化字運動是前所未有的對中國文化長城的動土。簡化字的支持者往往強調書寫的便利和學習的簡易,這或是有道理的。本文也是用簡體字寫成。然而從文化的傳承來看,簡化字違反了六書造字原則,削弱了漢字的科學性和邏輯性,在美學上也是一個倒退,又有單字對應數個正體字,以致產生歧義(1977年公布的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因為字形過於簡單引起混亂,甚至後來被廢止)。更重要的是,漢字簡化后不利於中華文化的傳承,加上白話文運動的影響和西方化的語文教育,中國古籍對於大多數人竟然成為天書。

當然漢字的簡化並不是毛一人的意思,但卻和毛時代的整個思路相貫通的,就是廢棄掉中國的傳統文化,又創造一種亦非西方的中國新文化。中國經歷的朝代變更,不乏哀鴻遍野血流成河的,又有外族的入侵統治,但許多文化元素並不隨政權更迭而改變的。例如戲劇藝人說哪朝哪代不聽戲,改朝換代之後統治者主導戲劇改革,在原先是從未有過的;只有戲劇隨着觀眾的口味自行慢慢變革。而“新中國”之後,不僅整個戲劇,乃至文藝,整個文化屆都被迫經歷了革命,以致到最後需要動亂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來完成徹底的顛覆。在這樣的進程中,不僅北京的城牆要拆掉,構成文化長城的漢字也要拆掉重建。

如今談論“文革”,常常談的是殘酷的政治鬥爭與泯滅人性的迫害,以及國家的混亂和經濟的蕭條,從這些角度來看,“文革”是失敗的。但是談到“文化”,在種種混亂之中,我們卻發現“文革”悄悄地達到了原先的目的。

1979年開始,有一位美籍華裔攝影家曾廣智穿着毛式中山裝假扮作共產中國的一位官員在西方標誌性建筑前拍下一組照片,他稱之為“東方遇見西方(East Meets West)”,這幾乎是最為西方人所知的華人攝影作品。可是中山裝雖從日本吸納了些東方元素,卻和中國傳統沒有什麼關係。由此可見那時中國的形象已離開了自身之傳統,抹上了毛派共產世界的濃濃印記。

既然傳統文化被連根拔起,長城有了破口,在隨後而來的開放浪潮,少數人回溯到中國的先賢,多數人在敞開胸懷接受新奇的舶來品。在這波覺醒的浪潮中,有着大悟,也有着迷惑。於是我們看到了思辨與爭鳴的八十年代,以及在理想的血泊中沉溺與紙醉金迷的九十年代。

八十年代,一位藝術家回到圖書館讀起了文言典籍。他在思考多年的動蕩中帶來的思維的混亂,於是有了一組石破天驚的作品,就是徐冰的《天書(Book from the Sky)》。中文講的“天書”,可以指天上來的書卷,或是不能讀懂的文字。徐冰1987年的裝置藝術將這兩者完美的結合,長長的書卷從“天上”垂下,其中所書寫的彷彿是漢字,卻是沒有人能夠讀懂。

Book from the Sky
徐冰:天書,裝置藝術,The National Gallery of Canada, Ottawa,1987

“文字卻沒有意義,意義卻沒有文字”。漢字的藝術,無論是書法或篆刻,一向是意與形美學的結合;在《天書》中,這兩者被截然的割裂:若是將它們看作文字,他們卻是無意義的文字;但是這些無意義的文字組成的藝術,卻已經表達了自身的意思。

中國的當代藝術多是受西方的影響,特別是在長期的封閉之後囫圇吞下現代時期的種種思潮,就大躍進跨入了當代時期。柏楊先生所稱中華文化這一“醬缸”,原本總是沾染別人,在當代藝術上似乎反而被沾染了。唯一留下的一點中國的東西,不是傳統,乃是被當代藝術家們不斷廉價消費的毛澤東時代的遺產。此時,《天書》這一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物,以中國人自己熟悉卻又不能明白的“語言”表述了當代性的茫然。

Book from the Ground

徐冰:地書(片段),MoMA,New York,2007

 

如今,人類越來越走入“讀圖時代”。從甲骨文開始,中國人似乎已經讀了幾千年的圖,從簡到繁,又從繁到簡。創造不能懂的《天書》20年之後,徐冰又開創了《地書(Book from the Ground)》,不再是從天而來的晦澀,乃是身邊最常見的生活圖標。沒有依照六書的造字法,沒有複雜的語法,以單字來表達單獨的意思,這彷彿回到了象形為文字的甲骨文時代。這種語言也許能夠稱為一種超語言的溝通手段,在互聯網上帶來前所未有的文化寬容和合一。

作為視覺藝術素材的漢字,也許將不再孤單。

閱讀:信心的飛躍 Reading Notes: Heroes of the Faith

教會史的書籍,原先看過一本《基督教會史(Church History in Plain Language)》,雖然是說用plain language寫的,但是還算比較學術有味道。近來翻了翻一本書叫《信心的飛躍·70位基督勇士列傳》,彷彿又看了一遍教會的歷史。

The Heroes of the Faith
信心的飛躍·70位基督勇士列傳

從這本書本身而言其實乏善可陳,文筆十分平淡,對每一位人物的介紹也是淺嘗輒止,刻意迴避一些爭議性的內容。不過其價值主要在於這個人物單子,在中文的書籍中,以單人傳記為多,而缺乏一本能夠把重要人物都涵蓋的簡介。因此,這本書雖然只是非專業非學術的小讀物,還是能夠給我們提供一些整體性的簡潔。
在約翰福音第15章1-8節,主耶穌說了一段比喻:“我是真葡萄樹,我父是栽培的人。凡屬我不結果子的枝子,他就剪去。凡結果子的,他就修理乾淨,使枝子結果子更多。現在你們因我講給你們的道,已經乾淨了。你們要常在我裡面,我也常在你們裡面。枝子若不常在葡萄樹上,自己就不能結果子。你們若不常在我裡面,也是這樣。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作什麼。人若不常在我裡面,就像枝子丟在外面枯乾,人拾起來,扔在火里燒了。你們若常在我裡面,我的話也常在你們裡面,凡你們所願意的,祈求就給你們成就。你們多結果子,我父就因此得榮耀,你們也就是我的門徒了。
在這個比喻裡面,主說祂是真葡萄樹,父是栽培的人。枝子代表信徒,這些枝子合起來就成為教會,是基督的身體。在這個比喻中,我們看到有不同的枝子,有結果子的,神要將這樣的枝子修理乾淨,使得結果子更多。結果子的秘訣在於枝子要接在葡萄樹上,也就是信徒要常在主裡面。若是不在主裡面,就好像枝子離了葡萄樹,結局就是被焚燒。
其實我們看到教會的歷史也是這樣的。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是神旨意中的旨意、計劃中的計劃、工作中的工作、心意中的心意。教會的存在,並不是一個人為的策劃,也不是歷史的偶存,乃是神在萬事以前所定的旨意。教會也從來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乃是存在與爭戰之中,是“與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弗6:12)”,為要“使天上執政的,掌權的,現在得知神百般的智慧(弗3:10)”。因此在這個爭戰之中,屬世界的勢力一直是在試圖吞滅教會,或是藉着逼迫,或是通過物質的豐富,或是倚靠世俗化的影響,但是神的保守總是不離開教會,祂“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羅11:4)”,在一次一次的危機中復興祂的教會。在這些復興中,我們往往能夠看到神所差來的基督的精兵,他們在時代中做一個分別出來的人,在患難中在困努中歡歡喜喜的忍耐等候仰望神的應許,在那些不結果子的舊枝子被砍下來的時候,他們成為接在葡萄樹上的枝子,結出更豐盛的果子。
現如今教會工作所要面對的是更大的困境。我們看到世俗化的泛濫,相對主義對思想的混亂,各種反教勢力似乎正在聯合來阻擋神的教會。就是在教會內部,也受到總總思潮的影響,在信仰上在神學上都有跌倒的人。但是從歷史中,我們看到教會並不是不曾經歷過這樣的危機。在中世紀後期,整個大公教會已經喪失了正確的信仰,只有少數人從聖經中得到真正的亮光。那個時候雖然天主教會統治着整個歐洲,但是“得救的不過是剩下的餘數(羅9:27)”。那個時候的光景,其實可以說比現在還黯淡。然而神藉着改教的先鋒們,重新找回聖經的真理,迎來一次一次屬靈的復興。如今我們也切切仰望着教會的大復興,歐洲的信仰已經大大的跌落,美國彷彿在走下坡路,然而神的手正在中國。在這災難深重的土地上,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教會受到了幾乎是兩千年來最嚴重的逼迫。麥子雖然掉在地里彷彿死了,然而卻結出許多子粒來(參約12:24)。在這份基督勇士的名單上,我們要添上王明道、宋尚節、倪柝聲、楊紹唐、賈玉銘、袁相忱、以巴弗(吳維僔)等許許多多中國信徒的名字,要添上許許多多在中國殉道的宣教士的名字。如今,在這個時代中,我們這一代信徒是否應當起來,做基督得勝的精兵?
所以你們不可丟棄勇敢的心,存這樣的心必得大賞賜。(希10:35)”

皮皮 Pipi

皮皮是一隻很好的貓,圓圓的,常常很安靜。每每在電腦前寫東西,皮皮就在床上趴下小憩,時常不甚睡著了,有時竟睡得四腳朝天,讓我不禁要拿起相機拍幾張。
睡覺的時候總是看不到皮皮,他還要在別處玩一玩。每次醒來的時候,皮皮已經靜靜地卧在腳邊,等候我起來給他準備吃的。看我醒了,就歡快地跑過來。他有二十磅,床墊也就搖搖緩緩。見我還在賴床,乾脆也一頭倒下,頭枕着我的手臂一同再睡片時。
也許是自小養成的習慣,皮皮餓了的時候,無論是否還有食物,總要帶人去他的碗前。每次就在椅子下輕輕叫喚,或是用小手搖晃我的椅子。見我終於願意與他同去,就歡快的叫着,尾巴翹得老高,小步慢跑向前,還屢屢回頭看看我,彷彿是當心我半路走丟了。到了碗前,若是真沒有了食物,就來我腳邊蹭來蹭去,又突然間倒在地上打個滾。每次看到他這樣倒下打滾,總是最可愛的時候。家貓或是靠可愛吃飯的,沒辦法,誰叫他是貓呢!總是甘心樂意地加滿食物了。
皮皮喜歡在窗台上看風景,也喜歡在那裡等候我回來。或許他能辨別不同車的聲音,每當我轉入停車場的時候,就看到他在窗台上守候了。及我走近,就歡快地叫幾聲–他小時候沒學貓叫,只會“哇哇啊啊”的叫–然後跳到門后,等待我將門打開。若是離家稍久,他總是有很多話和我說,不論我走到那裡他都跟着。有一次離家了兩個星期,雖託人照看,但回去時皮皮甚為消瘦,料是在家中孤獨寂寞。見了我就喵喵直叫,連連兩天,才把心中的話說完。
皮皮是憨厚老實的那一種,並不是十分的機靈。早先見過一隻虎紋貓頗有靈性,善解人意,凡事學習,甚至能用抽水馬桶。於是以為虎紋貓皆是如此,見到皮皮時還有一絲小失望。及至後來,卻越發思想他是一隻好貓。他對人毫無戒心,極其信任。在家中總是規規矩矩的,無論在何處,都能找個最舒適的姿態躺下。他享受的日子是十分單純的,好吃、貪睡,再有點貪玩,平平淡淡,卻滿有喜樂。若是滿有心計的貓,反而日日擔憂,不得寧靜了。
見到康德的時候,皮皮第一次發出“哧哧”的聲音,大約是有點害怕。康德雖然是一隻幼貓,卻把皮皮追得滿屋跑,至終躲到貓砂盆上方去了。其實他用手拍拍,康德就嚇住了,但是或是他宅心仁厚,甘願被追,也很少出爪還擊。
送皮皮回家的時候,車開得很慢,也是怕驚嚇了他,因為他總不會坐車。回想四個多月在一起的日子,彷彿眨眼即過,只留下許多歡樂的影像。他回到自己的主人那裡,定是會得到更好的照料,或許會被嚴厲的減肥,但終究是為了他的健康。每每想起他抬着頭睜圓了眼睛,好奇地看着我,總是忍不住說,“貓,你好可愛~~~”
(文章完成於2009年1月17日)
下面是一個Slideshow來展示一些皮皮的照片。主要有兩種拍攝,一種就是看到貓很可愛就拍幾張,所以往往是睡覺時的;另一個是我在嘗試強閃光人像的效果,就拿皮皮先做了一個試驗,所以是比較奇怪的風格。
做這個Slideshow的時候發現了WordPress的插件NextGEN Gallery,還是很好用的。
[nggallery id=1]

針孔攝影的實踐和思考 Practice and Ideas on Pinhole Photography

本學期在上Alternative Process,不知道中文準確怎樣描述;也可叫Antique Process,主要內容是一些古老攝影工藝在當代的應用。我會總結一些相關的資料放在這裡。
和其他古老工藝不同,針孔攝影不算是一種process,也不是古老的攝影方式,因為這種方式始終沒有稱為主流過。針孔的主要限制在於其等效光圈極小,在高感光度膠片成熟之後,針孔才開始慢慢稱為攝影愛好者和藝術家使用的一種技術。
提到針孔,可能會有人誤解為偷拍用的針孔攝像頭。那類產品應該都是使用一個體積很小的鏡頭,而在攝影上所說的針孔攝影可真是用一個“針孔”,也就是極小的一個洞來成像。這種非鏡頭的針孔光圈極小,根本不可能用於實用場合,和針孔攝像頭是完全不同的原理。
如前所述,成像的遠離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相機鏡頭所用的凸透鏡(convex)成像,這個大家在中學物理都學過,垂直於凸透鏡中心的平行光透過凸透鏡會匯聚在一點,這一點稱為焦點(focal point),而凸透鏡到焦點的距離稱為焦距(focal length),這也是我們選購鏡頭所常常關心的一個參數。從一個點光源有光線向各個方向發出,其中垂直與凸透鏡的那一條會穿過焦點,穿過凸透鏡中心的那一條會保持其方向,這兩條線會相聚於一點,而從點光源發出的其他光線穿過凸透鏡后也會匯聚於同一點,這個匯聚點就稱為點光源的“像”。如果一個平行於凸透鏡的平面物體,其各點的像也會在一個平面上,這個平面就成為相平面(image plane)。我們拍照的時候要聚焦,就是移動鏡頭的位置,使得相平面和感光材料重合。如果不是平面物體,那麼就必然只有一部分的相平面與感光材料平面重合,這就產生了景深(depth of field)的概念。因此在凸透鏡成像中,一般有這樣的限制:感光材料一般要求是平面的,而且景深是有限的。
針孔攝影基於另一種成像原理:小孔成像。世界上最早關於小孔成像的解釋據說是《墨經》,《墨子·經下20》寫到,“影倒,在午有端”,《經說下》解釋為:“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於上;首蔽上光,故成景於下。”
小孔成像其實及其簡單,假設孔小到只允許一條光線通過,那麼這條光線不論落到哪裡,都可以成像。一個物體發出的所有光線穿過小孔之後在任何平面或曲面上都可以形成一個倒像。因此在小孔成像中,有和凸透鏡成像不一樣的特性:感光材料可以是任何平面或者曲面,並且景深是無限的。
當然以上是假設小孔只能允許一條光線通過,而實際上這樣的小孔是不可能做出來的。因此製作出的針孔的成像,點光源都會變成一個光斑,這個光斑的大小與針孔大小、物距和焦距都有關係,類似於鏡頭成像中的彌散圈(circle of diffusion)。因此有人根據彌散圈的大小和衍射等關係計算了理想針孔(optimal pinhole)的大小,在某一個特定的焦距都有一個理想針孔從而達到最佳的成像質量。
使用鏡頭的相機,一般鏡頭都在膠片的正前方,只有後背取景相機(view camera)有一定的移軸和俯仰調節功能,調節範圍受到景深和鏡頭成像圈的限制。針孔攝影由於其簡易性和全景深特性,可以有較多的使用方式,舉例如下:
1、超廣角:對於平面膠片,針孔大約能覆蓋120度視角。
2、曲面膠片:此時針孔可以覆蓋160-170度的視角。
3、非中心針孔,從而改變透視的感覺。
4、非圓形針孔:圓形針孔可以產生最銳利的圖像,而非圓形針孔可以帶來畫面比例的拉伸,並且光斑會變成針孔的形狀(類似鏡頭攝影中光斑會變成光圈葉片的形狀)。
5、多針孔,製造多重的曝光;
6、雙細槽:針孔的焦距等於針孔到焦平面的距離,若是使用橫向和縱向的兩個細槽,他們到焦平面的距離不同,從而就構成了橫向焦距和縱向焦距不同的一個特殊的相機,從而帶來一些特殊的拉伸效果。
7、針孔放大機:用針孔替代放大機的鏡頭。因為針孔是全焦距的,這樣就不必保持底片的平整,相反可以利用透視的變化製造一些特殊效果。
8、Zoneplate,由中心的一個針孔和周圍的一些寬度極小的圓環組成,據說增大了光圈,但是不再是全景深,而需要一定的對焦。
關於針孔相機的製作,有許多網絡資料可以參考,非常值得推薦的一個是http://pinhole.stanford.edu
另外給學生介紹針孔攝影時製作了一個幻燈片,關於本文中提到的技術內容有相關的圖片解釋,圖片亦來自上述網站。

Pinhole Presentation

關於使用針孔的原因

藝術和技術總是離不開的,特別是在攝影藝術,往往和某種特殊的工藝技術有着密切的聯繫。針孔相機作為一種容易製作的攝影工具,自然就得到了許多藝術家和攝影愛好者的喜愛。有一個名為Worldwide Pinhole Photography Day(WPPD)的組織在每年4月份選定一天為世界針孔攝影日,2009年的日期是4月29日。2008年有來自62個國家的2628張攝影作品參加了年度展出,這些作品都是在2008年的針孔日(4月27日)拍攝的,由此可見針孔攝影在全世界的流行度。
因此就聯繫到一個問題,為什麼需要針孔攝影。當然為了針孔而針孔是一個理由,嘗試一下不一樣的風格。但是在嘗試之後,是什麼理由使得藝術家選擇針孔攝影作為他們的創作方式,這是需要思考的。我大約找到了一下一些理由。首先從哲學上,大約有這樣的考慮:
1、極簡主義(minimalism)和簡化主義:針孔相機大約是各種相機裡面最簡單的一個了(除了不需要相機的物影攝影photogram),因此滿足極簡主義者的需求;
2、關於攝影真實性的思考,攝影鏡頭在光線通過的時候,會產生色散和相差,可以說是對光線進行了一些處理(manipulation)。而針孔攝影只是選取了原先固有光線的一部分進行成像,對光線的處理相對來說是極少的,因此是否針孔可以更接近於現實?
3、自己動手的精神(DIY),針孔相機是最容易自己製作的相機,甚至稱為小學生手工課的內容。
另一方面就是從技術特性上考慮,利用針孔相機的某些特性來取得藝術家預想的視覺效果,我大約考慮到一下幾點:
1、各種特殊的藝術效果,例如超廣角和曲面成像等等,如前所述;
2、大底片和超大底片:對於藝術學生來說,超大畫幅相機(比如8×10以上)收到成本限制,不一定能使用,因此針孔攝影往往成為Alternative Process的第一課。因為許多古老工藝只對紫外線感光,因此必須接觸印相(contact print),而不能夠使用放大的方法,這樣學生就必須能夠獲得大底片。現在數碼底片(digital negative)是非常方便的一個途徑,而在此之前讓學生先學會自己製作針孔相機就稱為獲得大底片的使用方法。
此外,鏡頭必須在特定的距離成像,成像圈的大小受到故有先知。曾經看到有人試圖製造超大畫幅鏡頭成像相機,後來使用了Nikon 1100mm的製版鏡頭,成像圈直徑大約2米。這已經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而針孔攝影不受此限制。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相機是在加州的Irvine,有六位攝影師使用一個廢棄的F-18倉庫製作的,拍攝的照片有33米寬、26米高,2007年9月6日在加州帕薩迪納的設計學院藝術中心(The 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 in Pasadena)展出。
3、超小相機:針孔的簡易性不僅可以用於製作超大相機,也可以製作超小相機。藝術家Ann Hamilton將一個針孔相機放在嘴裡面對面拍攝另一個人的表情,這一系列叫做“Face to Face”。她的想法是嘴的形狀和眼睛的形狀有所類似,這樣的試驗帶給我們一些關於觀察方式的新想法。我不贊同形狀的相似就能把嘴和眼聯繫起來的觀點,但是她這樣的嘗試確實是非常有意思的。相關的情況可以看這裡:http://www.pbs.org/art21/artists/hamilton/index.html
我前一陣子做了一些針孔的嘗試,有一組片子利用針孔等效光圈極小的特點,使用強閃光燈突然拍攝,這樣獲得的人像有強烈的測光效果,並且背景幾乎全黑,從而產生一種隔離的感覺。以下是一個例子,迴避肖像權的問題,就以貓為例:

Kant
Kant, 2009

主頁更新 Homepage Updated

經常有許多想法在心裡,但是因為懶惰,久久地沒有行動。比如把原來那個不入目的主頁改掉,想着都有一年多了,就是沒有行動。前一陣子調查了一下各種blog軟件,今天突然有興緻,終於把主頁給改掉了。框架大致弄好了,內容上還有許多要添加的。
順便說一下最近了解到的一些信息。
我的網站,大致設想有這麼幾個部分,一是主頁,用來展示少數正式的攝影作品,以及一些相關的信息。這一部分的類型應該是photographer’s website,我還沒有找到特別好的平台來做這個,因為一般的平台都是做photoblog的,而我在主頁上不需要blog的功能。yourarthere.net大約是不錯的一個地方,但是我希望用自己的host。目前是比較折衷的一種方法,用pixelpost這個photoblog軟件,但是盡量簡化blog相關的部分。因為這裡有多個主題的內容,目前仍然在尋找一種Magazine風格的主題。
第二個是文存,也可以稱為博客,但是我不太傾向於用這個名字。因為博客更傾向於比較隨意的書寫,比較強調交流性。而我只是要將文章集中存放在一起,而且以嚴肅的文章為主,並沒有很多可交流的。這一塊blog系統比較適合,WordPress是相當強大的平台。
第三部分是日常照片,比如紀念照等,需要一個能放一堆照片的地方。這部分我比較傾向於直接用原來的Google Picasa相冊。自己建的話常見的Gallery有兩個,一個是開源的Gallery,另一個是Coppermine Photo Gallery。但是這兩個平台現有模板的美工水平還遠沒有達到可用的程度,既然都不好看,倒不如用現成的Picasa。Photoblog和Gallery還是不一樣,前者管理的圖片量大約會少一些。WordPress有一些Gallery主題還是比較好看的,但是我覺得在上傳和管理上不回太方便。
最後一塊是考慮建論壇,但估計這是比較遠以後的事情了。

滿滿的天恩 The Heavenly Gift

潘卉姊妹的見證,之前在兩篇文章(天賜恩惠師姐離別聚會)裡面有提到過。我們真是常常為她感謝父神,因為神在她身上施行的大恩典,不僅她自己得到了醫治,生命有了更新,也感動、堅固了許多弟兄姊妹和福音的朋友們,讓我們看到神是真實與我們同在的。有許多時候信徒用道理來論證神的永活和神性,這固然是護教的方法,但是同樣不可或缺的是親身經歷或是在弟兄姊妹的見證中看到神的存在。“若不是被聖靈感動的,也沒有能說耶穌是主的(林前12:3)”。也許神跡奇事並不是每個基督徒都經歷,但是當我們能夠開口承認耶穌是主之時,聖靈的感動就已經臨到每一個人,因此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在生命中經歷神的作為。
天賜恩惠”一文中提及潘卉久病難治,醫生無能為力,但在悔改信主之後得到神奇妙的醫治,不僅如此,她在神的愛中也脫去舊人,穿上新人,心志改換一心,生命中滿有見證。去年3月,神更賜給她最美好的產業,就是她懷上了親愛的寶寶:天恩。整個教會都為此歸榮耀與神,因為按照之前的病情,懷孕是很不容易的。弟兄姊妹們都非常關心這個孩子,乾爹乾媽認了一串。我也有幸分到了個乾爹,陡然間也有點作長輩的樣子了。上文停止與此,常常想寫後面我所知道的幾個見證,卻總是沒有動手。
神給我們最美好的祝福和應許,但我們要憑着信心堅定的跟隨祂走天路,才能支取祂所預備的豐富。亞伯拉罕“他父親死了以後,神使他從那裡搬到你們現在所住之地(註:指迦南地)。在這地方神並沒有給他產業,連立足之地也沒有給他。但應許要將這地賜給他和他的後裔為業。那時他還沒有兒子。(徒7:4-5)”,因此在人看來,神的話不過是虛空,他是“無可指望的”,可是他“因信仍有指望”,“仰望神的應許,總沒有因不信,心裡起疑惑。反倒因信,心裡得堅固,將榮耀歸給神。且滿心相信,神所應許的必能作成(羅4:20-21)”。因此他“從一個彷彿已死的人就生齣子孫,如同天上的星那樣眾多,海邊的沙那樣無數(希11:12)”,並“得以作多國的父(羅4:18)”。
潘卉姊妹懷孕之後,我們當然仰望神會保守她安然生下這個神所賜予的孩子,如今我們也看到這個孩子平安的出生,成為全家人的祝福。但是這其中的歷程並不是全然平靜的,經過一些風浪,會使我們的信心更家堅固。我印象中大約有這麼幾次,一是在去年五月份教會在Memorial Day有一個燒烤,大家玩了一天,潘卉回去身體就有不適,後來為此卧床保胎了兩周。她給我印象很深刻的一句話就是她深信這個孩子是神所賜的,神一定會保守到底。當我們抓住神的應許的時候,事情一定不會落空。
後來6月份她去了加州她先生那裡。其間她經歷了一次糖尿病,因為距離遠了細節就不是都很清楚,但是和她通話之時她總是很喜樂很感恩的,並沒有絲毫的怨言,而是在其中看到神的恩典:因為這個病的緣故,她有了更加規律的作息和更仔細的飲食習慣,反而使得寶寶得益處。這真讓我們體會到聖經的話,“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羅8:28)”
隨着天恩出生的日子臨近,我們越來越難找到她了。在天恩出生的前一天我接到她的電話,說第二天剖腹產,因為已經過了預產期一周。那天上午去檢查的時候,她切切地禱告神,希望神藉着醫生的口說出祂的心意。所以醫生提出剖腹產的時候,她十分平靜的接受了,倒是她家人有些緊張。那天晚上教會都為此事禱告神,相信在加州的弟兄姊妹也一樣為她禱告。第二天(2008年12月23日)下午當我們再次接通她的電話時是她父親回答的,天恩剛剛出生!她父親都有點激動得不知怎麼說,讓我們自己向護士問孩子的情況。那日我們這些年輕的乾爹乾媽小姨小舅也同享了一個孩子誕生的喜悅。
見證就寫到這裡。天恩出生的時候我們就琢磨該給乾女兒準備個什麼禮物呢。12月29日第一次看到天恩可愛的照片,心裡就有了想法,我們寫一首歌,印在馬克杯上(后因為技術原因改作拼圖,相關情況見此),次日就和思涵姊妹完成了這首歌《滿滿的天恩》。她寫曲子特別喜樂,很好的兒歌。歌詞當然還是從“天恩”這個名字出發,強調神的恩典,當然也特別提及天恩有一位敬虔的媽媽。聖經中有不少為神所愛的人都是因為其母親的敬虔得福的。比如舊約中有撒母耳,他的母親哈拿原不生育,在神面前切切的禱告,神就賜給她一個孩子,並且要將這個孩子獻給神。於是神就賜給她一個兒子:撒母耳(參見撒母耳記上第一章)。這孩子一生為神所用,是舊約中最重要的先知之一,並為神膏立了掃羅和大衛兩位以色列王。新約中保羅的重要同工提摩太,保羅稱讚他有“無偽之信”,並且“這信是先在他外祖母羅以,和你母親友尼基心裡的(提后1:5)”。天恩未出生以先已經蒙了神的大恩典,她的母親也有一顆敬畏的心。願神保守他們的一生都蒙福!
附:
1、潘卉的MSN Space,很詳細的記錄,還有天恩很可愛的照片:
http://vivianhuipan.spaces.live.com/
2、《滿滿的天恩》歌詞
當我睜開第一眼/美麗的媽媽在身邊
看我笑,親我臉/抱我愛我直到寶寶睡安眠

當我看見第一眼/處處都滿了神恩典
鳥兒叫,藍藍天/盡情歡樂在天父的大樂園

每當想起那一天/全新的世界在眼前
一家人 大團圓/齊聲說我是天父的大恩典

(副歌)
聽媽媽講天父大恩典
天賜的恩惠最最甜
親愛的耶穌看着我長大
和我一起快樂快樂每一天

3、《滿滿的天恩》歌譜

《滿滿的天恩》歌譜

4、《滿滿的天恩》禮物圖(右下角圖片為小Hannah所繪)

《滿滿的天恩》拼圖

5、《滿滿的天恩》Midi演奏(該曲子於2009年1月2日由思涵、盧強和我獻唱。若非我不慎唱出了一個新的聲部,這次演唱的錄音就可以在這裡分享了…)
《滿滿的天恩》MIDI
6、潘卉2008年4月20日見證錄音

基督信仰的幾個誤解 Common Misunderstandings of Christian Faith

今天看了一些反對基督信仰或者基督徒的文章。當然反教的事情從教會創立以來就有,在聖經中也已經預言了。但面對非基督徒的批評,我想有許多是基督徒需要反思的。
反對基督信仰的人大約有兩類,一類是心裡定意不喜悅基督信仰,另一類是因為見到基督徒缺乏見證或是曲解聖經的道理使之反感。我想,也許第一類的人還是少數,因為基督徒自己的原因導致非基督徒反感的例子反而可能更多,正如聖經上所記,“神的名在外邦人中,因你們受了褻瀆(羅2:24)”。
第一個為多人所詬病的觀點是“信則上天堂,不信下地獄”。這句話單純從神學來看是沒有大錯的,但是這個動詞的使用在許多語境中會使人產生對神的誤解,彷彿神是一位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的霸道統治者,“信”的人,不管好壞“拉”入天堂;不信的人,不管好壞“推”入地獄。
傳福音的時候常常會用一句聖經,“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3:16)”。當我們引用這一句話的時候,最好不要漏掉下一句,“因為神差他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約3:17)”這兩句話看起來很簡單,但是需要細細體會的。3:16說,“不至滅亡,反得永生”,這裡和合本翻譯用的兩個動詞是非常精妙的描述出其中的意思的。人的滅亡,不是神推了人一把,把人推向滅亡,乃是人自己“走向”滅亡的,也就所謂“至”。在這個過程中,神完全是消極的,祂並沒有咒詛,也沒有做任何事情,只是任憑人按照自己的路走下去,就走向了滅亡。但是對於真正相信神的人,神是積極的主動的,祂主動拉了人一把,把人從走向滅亡的道路中拉出來,於是人“得”了永生。所以神並不是要加災禍或者故意苦待不相信祂的人,乃是祂對這些人什麼都沒有做,他們就自己走向了滅亡。
要理解這一點,就要講一下“罪”的概念。聖經中說,人犯罪於是要承受死,包括第一次的死就是肉身的死,以及第二次的死,就是靈魂下到地獄。從形態上描述,天堂是碧玉城黃金街是至善至美之地,地獄是硫磺火湖永遠受苦之地,而從靈意上說,天堂就是與神永遠同在,地獄就是與神永遠的隔絕。聖經中說的“罪”,意思是“矢不中的”,就是人沒有達到神的標準。什麼是最大的罪?就是不認識不相信神。就如同一位父親對待兒女,不論他們犯什麼過錯,也許父親都能夠容忍,就如我們看到世界上一些在人看來十惡不赦的罪人,他們的父母仍然不變的愛他們;但是最難容忍的意見事情,就是子女不認父親了,作父親的失望和憤怒是可以想象的。對於人和神的關係也是一樣,神把人看作祂的兒女,人犯罪墮落偏離祂的目標,祂是何等的痛心。於是祂就親自來到世界上,通過十字架開通了一條得救的道路,就是人只要相信祂承認祂,那麼其他的過犯祂都願意赦免,並且在將來祂願意這些承認祂的兒子和祂永遠同在。而對於不相信神的人,神仍然等待他們迴轉過來。但若是他們終不相信不認識神,無論他們做多少善事多麼努力追求美好生活,他們不能改變一個狀態,就是他們還是不認識神,是與神隔絕的,現在是隔絕的,將來也仍然是隔絕的,於是自然進入與神永遠隔絕的地方,那就是地獄。在這個過程中神一直帶默默等待他們迴轉,而並沒有主動做任何事情把他們推入懲罰。
第二點要理解的就是“信”,什麼叫“信”。“因信稱義”是聖經中最重要的教導,就是“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如今卻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地稱義。(羅3:23-24)”這大約是除了上面所引用的約翰福音3:16,基督徒最會背誦的聖經節。傳福音說“信耶穌得永生”,這句話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好像也很容易,“你若口裡認耶穌為主,心裡信神叫他從死里復活,就必得救(羅10:9)”,於是人彷彿可以一邊宣稱自己已經信耶穌,一邊照樣過酒醉金迷醉生夢死的生活,生命完全沒有改變,除了貼上一個基督徒的標籤。我也經歷過這個階段,號稱是基督徒卻沒有好的見證,既不榮神也不益人,倒是成為別人的絆腳石。感謝神,祂憐憫我沒有讓我長久在這樣的“迷信”中,而讓我漸漸認識到了什麼是真正的信。
對於信心可以有一個簡單的檢驗,就是“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雅2:17)”。不信耶穌的朋友,見到自稱是“基督徒”的,不要隨便相信他;主內的弟兄姊妹,也不要隨便稱不在靈里認識的為“弟兄姊妹”。真正的基督徒也可能跌倒犯罪,做神所不喜悅的事情,但是他一定會有以下的表現,一是對罪深深的恨惡和痛悔;二是願意儘力遵行聖經的教導,求神的帶領在以後不再同樣跌倒。我也聽見有“基督徒”說,作基督徒真好,可以隨便犯罪,之後求神赦免就可以了。這樣的“信心”,能說是真正的信心嗎?求神憐憫!所有基督徒都應當記住聖經的話,“我們在恩典之下,不在律法之下,就可以犯罪嗎?斷乎不可!(羅6:15)”
進一步講,“因信稱義”,這裡的“信”不止是人對人的信任(trust),乃是一個名詞“信心”(faith)。人若認識到神的存在,認識到聖經的真理性,於是認為神是可信的(trustable),這只是“信”的開始,但不是“因信稱義”中所說的“信心”的全部。“因信稱義”,justification by Faith,並不是to justify because you trust God or you believe in God,也就是說,並不是你信靠上帝這一個決定或者動作讓你稱義(否則還是“因行為稱義”,這個行為就是選擇相信),乃是你有了對神的信心於是進入了稱義的狀態。因此這裡的“信心”是一個名詞,一旦有了對神的信心,就進入這種“因信稱義”的狀態。那麼在這種狀態中的人應當是怎麼樣呢?上述羅馬書第10章第9節可以用做一個說明:信的狀態包括兩方面,一是相信耶穌是神的兒子,道成肉身,為我們每一個人的罪釘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從死里復活;二是以耶穌為自己生命的主。相信耶穌從死里復活並不是想象的那樣容易,這個和相信某個歷史人物的存在不一樣。比如相信喬治·華盛頓真的存在過,不過是對一個歷史事實的承認,並沒有影響我們的生活。而真正相信耶穌從死里復活,那麼這個不只是一個歷史事件,而這個歷史事件更走進我們的生活,因為耶穌從死里復活就不再死了,祂如今仍或者,並且和我們同在。所以只承認耶穌復活過不算是完全相信耶穌從死里復活,乃是要體驗到耶穌今天仍然與我們同在,這才是相信耶穌復活的真正含義。另外,不論真假的基督徒,可能都常常把“主耶穌”掛在嘴邊,但是到底耶穌是否真是他們的主?什麼叫“主”,就是主宰,祂能夠管理我們生命中的一切,我們把生命之車的方向盤交給祂,由祂駕駛,我們自己不再隨便作主掌權。這是容易做到的嗎?決不是的。我想這也許是最難做到的。說一句“我信耶穌”,喊幾聲“主耶穌”很容易,但是讓神來駕駛我們的生命,是否真的敢放手?若是有人來開我們的汽車,我們要認識他知道他的駕駛技能,或是查看他的駕照,才能夠信任他,把車交給他安心地讓他來駕駛;同樣的,我們也要在心裡完全的相信神是全知全智全能掌管萬有並知道明天道路的,於是沒有任何疑慮,讓祂來引導前面的道路。因此這個“信心”,就是自己的完全放手,對神的全然交託。這是一個艱難的功課,求神加力量給我們。
第三點就是基督徒要明白,“自義”和“驕傲”可能會成為很多人接受福音的攔阻。基督徒從來不高人一等,自己也沒有什麼功勞。“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弗2:9-10)”。唐崇榮牧師說,信心好像乞丐的手,伸出去接受施捨的食物。那麼,沒有這隻伸出的手是拿不到食物的,這就是“因着信”。但是只伸出手就能得到食物嗎?若沒有人施捨,豈能得到呢?乞丐得食物,食物是別人施捨的,他伸手拿了,雖有伸手這個動作,但是若沒有人拿食物,他即便伸手又有何功勞呢?基督徒也是如此,我們什麼也沒有做,唯獨神的恩典讓我們得救。“既是這樣,哪裡能誇口呢?沒有可誇的了!(羅3:27)”
第四點就是對神的祝福的誤解。第1是得祝福的方式。剛才所引羅馬書3:23-24說“白白的稱義”,是的,恩典是神白白給我們了,但是神的祝福並不是白白就來的。馬太福音11章12節說,“天國是努力進入的,努力的人就得着了”。當年以色列人出埃及,短短的路途走了四十年,悖逆的一代人都倒斃在曠野。神用以色列民族的歷史演繹了這麼多的故事,為的是要我們現今的人明白如何祂的心意。神應許給以色列人許多祝福,但是祝福並不是白白來的,乃是以立約的形式,以色列人遵守神的律例典章,他們就能夠得到祝福。但是以色列人屢屢背約,以致家國破滅流落四方。如今基督徒也是這樣,我們要支取神所應許全備的祝福,需要遵行神的話語,行走在神的道路上。“信耶穌得平安得喜樂得安息得醫治得永生”,傳福音的時候若只是簡單的這麼說,忽略了中間“努力”的過程,往往讓人誤以為神的祝福為廉價,也誤解了十字架的道路。
第2是祝福的內容。有的人傳福音時說,信耶穌平安喜樂病得醫治事業成功家庭幸福家道豐富……是的,確有信徒經歷過這些祝福,但這並不是聖經給每個信徒的應許。神給每個人的帶領不一樣,祂讓有的人一生亨通,有的人常經憂患。主耶穌說,“因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路12:15)”。神若賜給一個人豐富的家產,這是神的祝福,但是祂若讓另一人經歷貧苦,也仍是祂的祝福。信徒中“有人忍受戲弄,鞭打,捆鎖,監禁,各等的磨鍊。被石頭打死,被鋸鋸死,受試探,被刀殺。披着綿羊山羊的皮各處奔跑,受窮乏,患難,苦害。在曠野,山嶺,山洞,地穴,飄流無定。(希11:36-38)……一面被毀謗,遭患難,成了戲景,叫眾人觀看(希10:33)”,這不僅在聖經中,歷時歷代都有信徒親身經歷過。但是聖經仍然說,“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羅8:28)”。這豈不矛盾嗎?原來神所應許的“榮耀,尊貴,平安(羅2:10)”,並不是今世的,乃是將來永遠與神同在之時的。因此神給每個基督徒的應許,就是“不至滅亡、反得永生”,是“你務要至死忠心,我就賜給你那生命的冠冕。(啟2:10)”。
神的道是簡單明了的,也是極其豐富的。願我們都存謙卑敬畏的心,做主的門徒,去見證神的道,在世上“作光作鹽”而不要作絆腳石;另外不要自己為神編撰“虛假的廣告”,彷彿給福音貼金,實際是敗壞了福音的本質,也讓人看低了基督信仰的真義。

靈修小悟090131 Devotional Reflection

近來整理“羅馬書里的幾個律”這個題目暫時停了一下,因為正好在背羅馬書,還是背過之後再寫會比較有新的認識。
近來正好有一些感悟,不妨寫下來。首先是貓受傷了,背後掉了一塊毛。突然間發生的,那個晚上很擔心,不知道是生病了還是外傷,是否嚴重,巴不得馬上去看emergency。
養貓幾個月來,感覺是在接受做父母的培訓。原來皮皮倒是很健康,只是教育他比教育小孩子還困難一些,因為他聽不懂,就需要很大的耐心。現在康德是小貓,就在生活上需要更多一些的關心,而且這次受傷也是很令人揪心。就想到對於貓尚且如此,如果是小孩那該如何呢。所以說父母之心,也不是容易理解,非得親身有所體驗。
父母之心其實就是神對信徒之心的預表,因為人因信與神和好之後,就是神的兒子,“所受的不是奴僕的心,仍舊害怕。所受的乃是兒子的心,因此我們呼叫阿爸,父。(羅8:15)”。父母怎樣關心愛護兒女,神也是怎樣愛護我們。當兒女生病或是遭遇困難之時,父母總是最掛心,同樣,神也是掛心祂的兒子。
另外從貓的毛也想到一點。貓的毛整體叫coat,我覺得這個詞很有趣,毛髮就如同一件大衣穿在貓的身上,遮蓋了他的皮膚。人在墮落以前,“夫妻二人赤身露體,並不羞恥(創2:25)”。有人有這樣個人的領受,在人犯罪與神分離之前,因為人是按照神的形象照的,就有神的榮耀遮蓋他們,如果在頒布律法之時神的榮耀遮蓋西乃山一般(參出24:16-17)。而人犯罪之後“虧缺了神的榮耀(羅5:23)”,此時“知道自己是赤身露體,便拿無花果樹的葉子,為自己編作裙子(創3:7)”。我想,人虧缺神的榮耀,就如同貓的coat少了一塊露出皮膚來一般,顯露為赤身露體。每當我看到貓背上露出一塊,就巴不得能夠將他快快醫好,補全那一塊的皮毛。神是否也是一樣,看到我們虧缺了祂的榮耀,也為我們着急,因此賜下救恩讓我們能夠通過主耶穌基督與祂和好,重新補全神的榮耀,如同神起初創造我們的樣子一般。

傷病中的康德同學…
受傷中的康德同學…
另外有一個領受是羅馬書5章11節,“不但如此,我們既藉著我主耶穌基督,得與神和好,也就藉著他,以神為樂。”人犯罪的結果是與神分離,而因信稱義的結果是“得與神和好(羅5:10)”。什麼是和好呢?兩個人吵架之後和好,大約有幾種程度。一是彼此不相恨。有的時候和一人爭吵以至於彼此仇恨,後來想想算了,不再計較。但是在心裡並沒有對那人的好感,甚至以後不願意多與其說話,兩者相安無事既可,這就是不相恨。第二是彼此忘卻分爭和好如初,這顯然是比第一個層次更好一些,回到以前的狀態。而第三個層次是不僅和好,反而彼此更加友善。俗語說“不打不相識”,可見人確有因分爭而更加相好的事情。
同樣的,我們和神的關係,當人遠離神的時候,是“怨恨神的(羅1:30)”,也就是“我們作仇敵的時候(羅5:10)”。此時我們“藉著神兒子的死,得與神和好(羅5:10)”,那麼是和好到什麼程度呢?在神的一方,“神就是愛(約一4:8)”,祂總沒有改變,就是在我們以祂為敵的時候祂仍然愛我們,正如經上說“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5:8)”,祂一直在等候我們回去。而我們這一方面,首先我們是不會在怨恨神,因為我們已經信靠祂。而進一步的,就是要與神和好如初,彷彿人墮落以前的樣子。更進一步的,就是羅5:11所說,要“以神為樂”。普通的朋友,偶爾一見可能是樂事,所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但若是天天在一起,也許就要說“有朋天天在,不亦苦乎”了。唯有真正貼心的好朋友,或是一生的伴侶,才能常常相見也不以為煩,反倒更喜樂彼此的親近。同樣的,聖經要我們與神和好到“以神為樂”的程度,就是願意天天與神同在,天天在神那裡,這才是真正的和神成為最好的朋友,也讓祂做我們的慈父。
在詩篇中,許多詩人是以神為樂的榜樣,也願神賜恩給我們,讓我們天天與神同在、以神為樂。
我就走到神的祭壇,到我最喜樂的神那裡。神阿,我的神,我要彈琴稱讚你。(詩43:4)”
我羨慕渴想耶和華的院宇。…在你的院宇住一日,勝似在別處住千日。寧可在我神殿中看門,不願住在惡人的帳棚里。(詩84: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