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現實–社會紀實攝影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Social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在中文的語境裡面,“紀實攝影”是一個有些模糊的概念。就我看來,所有以社會現實為題材,突出攝影的記錄性和社會性功用的攝影作品,包括西方的社會紀實攝影(Social Documentary)、報道攝影(Photoreportage)、新聞攝影(Photojournalism)等,都被納入中文“紀實攝影”的范疇。
(類似的獨創詞匯還有一些,比如“人文攝影”,也不是對應於西方分類的任何一個詞,字面上和西方的人文主義(Humanism)攝影相似,不過從廣泛使用的語境上看,大致和上述廣義的“紀實攝影”的含義相近。另外還有“小品攝影”,我一直沒有發現對應的英文表述,有一些和靜物攝影(Still Life)所類似,另外和沙龍攝影(Salon Photography)也有聯系。當然中文有獨特的攝影術語並不是什麼壞事。)
這篇文章主要談一談按照西方攝影界定義的“紀實攝影”,即社會紀實(Social Documentary)。
之前有兩篇文章談到畫意攝影和直接攝影:二十世紀末的時候,畫意攝影運動為攝影爭取作為一種藝術的地位,而在畫意攝影達到鼎盛之時,有一批攝影家覺悟到攝影媒介本身的魅力作為藝術的可能,為直接攝影振臂一呼,力圖讓攝影擺脫對繪畫的模仿,稱為獨立的藝術媒體。
與此同時,另外有一些攝影家,他們所關心的並不是攝影的藝術功用,而是社會功用。在他們看來,紀實攝影,最主要的不是在於美與不美,藝術與不藝術,乃是在於這樣的一個理念,即在民主社會,通過攝影作品反應社會現實,可以改變社會中的不合理現象。因此,社會紀實攝影的要點,在於藉助攝影的手段來實現社會的變革。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在中文中所稱的“紀實攝影大師”Henri Cartier-Bresson(亨利·卡迪埃-布勒松),Robert Frank(羅伯特·弗蘭克)等都不算為這裡所講的社會紀實攝影家,因為他們所關心的並不是用攝影去改造這個社會。(Cartier-Bresson的攝影,追求的是完美的畫面捕捉和幾何排布(這兩者構成其所謂“決定性的瞬間”),Frank在於記錄戰後五十年代的美國社會,他們的作品可以更多地歸入報道攝影,而非社會紀實攝影。)


Sabbath Eve in a Coal Cellar, Ludlow Street(煤窯裡的安息日前夜晚餐)
1890年代早期,攝影:Jacob Riis

談到社會紀實攝影,不能不提到的就是兩位鼻祖,Jacob Riis(雅各·里斯)和Lewis Hine(路易斯·海因)。Riis是一位丹麥來到美國的攝影記者,在1880年代,他開始拍攝曼哈頓下東區(Lower East Side)的貧民窟。從1888年開始,這些作品陸續在紐約太陽報(the New York Sun,Riis任職的報紙)和書籍(《看他們怎樣生活的–紐約廉價出租房研究》,How the Other Half Lives: Studies Among the Tenements of New York (1890))中刊登。1894年,即將擔任紐約警察局長(NYC Police Commissioner)的Theodore Roosevelt(西奧納多·羅斯福,後任美國總統,即老羅斯福總統)找到Riis,提出要改善貧民窟的生活狀況。隨即那一篇區域被拆遷重建,成了現在的Mulberry St,即如今的曼哈頓中國城(Chinatown)邊緣的一條街。


Girl Worker in Carolina Cotton Mill(卡羅琳娜紡織廠的女童工), 1908
攝影:Lewis Hine

Lewis Hine是一位出生於美國威斯康辛州的攝影家,以他拍攝的童工照片而出名。1904-1909年他拍攝了200張玻璃干板(當時所用的“底片”),記錄童工的生活狀況。這些照片以及當時的國家童工委員會(National Child Labor Committee)的努力,使得當時童工的狀況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前些年山西黑煤窯事發的時候,很多人想起了這一位攝影家,因為他的作品在一百年前的美國曾經發揮了重要作用。


建造帝國大廈,攝影:Lewis Hine

Hine是一位非常具有人文關懷的攝影家,他一生的攝影作品幾乎都和工人的生活狀況有關。他的另一個有名的攝影項目是記錄了帝國大廈的建造。在這個系列的拍攝中,他和工人們一起奮斗在高空危險的作業環境中。為了獲取最佳的拍攝角度,他甚至站在一個特別設計的籃子中,懸空於第五大道上方1000英尺的高空。令人遺憾的是,Hine晚年生活悲慘,沒有人對他的作品有興趣,1940年,他幾乎在和他早年拍攝對象一樣的貧困中去世。


河北省涉縣天津鋼鐵廠是重污染企業,企業規模還在不斷擴大,嚴重影響當地居民的生活
《關注中國污染》系列,2008,攝影:盧廣

如今當我們談到社會紀實攝影的時候,我們都不能忽略這兩位大師,他們的作品曾經真實地改變了社會的狀況。如今,有許多關心社會現實的攝影家仍然在這一個領域斗爭,例如著名的Sebastião Salgado(薩爾加多)。而中國方面,盧廣的作品《中國的污染》2009年獲得了W. Eugene Smith獎,成為一時的新聞,也喚起了人們對這一問題的關注。此外還有趙鐵林先生,他對與中國底層社會的記錄非常深入。2006年,他曾經應清華大學攝影協會邀請前來做“鏡頭裡的底層社會”講座。與Hine很相似,他生活在貧困中,去年因肺癌去世,享年61歲。
現實是殘酷的,而改變現實,不僅需要努力,也需要許多的勇氣。許多攝影師在這裡稱為了戰斗的勇士,以手中的相機為武器,以攝影獨有的真實性、直觀性發起最猛烈的攻擊。
(本文原發“落楓居·陳陽文存”,地址:http://www.chenyang.net/?p=720)